到清朝順治年間,“設登聞鼓於都察院門首,每日輪流由禦史一員監值。”
銅匭:武則天設的“四扇門”
今天,意見箱隨處可見,可在唐代時這可是個稀罕物。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其中之一是由朝廷置匭(guǐ),接受臣民的投書。
銅匭是一個方形銅匣,與今天的意見箱相似。在東南西北各置門,可進不可出,四個門各有作用。據馮鐵金《古代的舉報製度》一文介紹,東麵名曰延恩匭,青色,喻仁義,有賦頌及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此門;南麵名曰招諫匭,丹色,喻忠信,有言時政得失直言諫諍的信投此門;西麵曰申冤匭,白色,喻公平,鳴冤叫屈的信件投此門;北麵曰通玄匭,黑色,喻聰智,有玄象災變及軍謀秘第的信件投此門。臣民有舉報,都可以根據內容放入不同的匭內。為了能及時看到“舉報信”,武則天還下令設置“匭使院”,隸屬中央三省之一的中書省。
明朝:民眾將貪官汙吏“綁縛赴京治罪”
明朝,朱元璋認為元末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就是統治者在政治上過於寬縱、姑息,造成政權衰亡、天下大亂;明朝時,朱元璋對舉報十分重視,他賦予民眾將貪官汙吏“綁縛赴京治罪”的權利。
據史籍記載,有常熟縣陳壽六等人把貪財害民的官吏顧英綁縛至京麵奏,朱元璋當即就對他們進行了封賞,還免除了他們3年的雜泛差役,並警告當地官員,誰對他們進行打擊報複,一律族誅。
昆山三徐被康熙指責
古時民告官的成功率很低,老百姓一般能忍則忍,不到家破人亡的時候,一般不會走告官這條路。
但是清代有一個例子很特別,主角是著名的昆山三徐——徐乾學、徐元文、徐秉義弟兄三人,史學家顧炎武的外甥。三人因“一門三進士”紅極一時。當時,朝廷接到百姓的舉報,說徐家兄弟三人的家人和家人的奴仆在江南一帶占田,欺行霸市,有一本檔案留存了下來,記載了百姓所有的“舉報信”。
麵對民眾的強烈舉報,康熙受理了此案,將徐氏兄弟叫來訓斥教訓一通,責成請他們管好家人,注意社會影響。但此案最終也不了了之。“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據,且得到官方的及時處理,對於防治腐敗,推行廉政,化解矛盾,穩定政權,會起到積極作用;如果官方視而不見,官官相護,民怨難申,就會激化矛盾,就會助長私力救濟,引發群體事件。曆史的教訓必須吸取。”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仁善說。
(摘自《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