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衙門為何這麼難
古代吏治·記取曆史,並不是為了好奇
作者:吳鉤
提起《清明上河圖》,人們通常會讚歎其畫工精細。從這幅畫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時市井繁榮,商業昌盛的曆史痕跡。
如果你想在這些建築中找一棟官衙肯定得失望了。印象中石獅子擋道、衙役把門的官府衙門在畫中蹤跡全無。如果非要較真,也隻能找到一處政府機關——稅務所,但這個稅務所看起來也很簡樸,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臨街的酒樓商鋪來,實在不起眼。
如果我們能穿越到宋代的城市,會發現很難找到一座豪華的衙門,倒是破爛衙門隨處可見,甚至有些州縣的官衙居然成了危房。
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
要說古時候最宏偉的“官衙”,必然是皇宮。但到了宋代,甚至連皇宮都顯得寒酸。汴京的皇宮,遠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故宮之寬闊。這是因為趙宋皇室對修建皇宮比較克製。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楚王宮失火,宋太宗下了決心要擴建皇宮,按規劃要拆遷不少民居。太宗叫官員去找拆遷征地範圍內的居民征詢意見,結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給皇帝麵子。
宋太宗沒有搞強拆的膽魄,隻好下詔叫停了擴修宮城的計劃。於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宮城,是曆代統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開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
皇宮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卻是另一碼事。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天下聞名的蘇軾前往杭州上任,擔任通判一職,這是相當於副市長的高官。雖然任職人間天堂的杭州,但蘇軾絕對不會喜歡上班,因為州衙的屋宇“例皆傾斜,日有覆壓之懼”。
杭州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其時“官屋皆珍材巨木,號稱雄麗”,但入宋之後“百餘年間,官府既無力修換,又不忍拆為小屋,風雨腐壞,日就頹毀”。蘇軾就這樣心情忐忑地在危牆之下,當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遷他州,期間州衙一直未能修繕。
十幾年後,蘇軾升官了,這回朝廷讓他當杭州一把手。蘇軾又心情忐忑地回來了,發現杭州官衙走時啥樣,回來時依然啥樣。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們說:每到雨天,我們都不敢在大堂上呆著。
這一年六月,官衙的危房終於出大事了,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衙門內兩名書吏;八月,州衙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有孕婦一人”。
官衙危房嚴重影響了官吏們的工作情緒,元祐四年九月,蘇軾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撥款修繕衙門:“到任之日,見使宅樓廡,欹仄罅縫,但用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栗然寒心,未嚐敢安步徐行。”蘇軾文筆好,把危房寫得栩栩如生。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門,就必須經中央政府審核、批準。
蘇軾是聰明人,他想了個好辦法,請求朝廷撥給杭州二百道度牒解決經費問題。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獲官方頒發的度牒認證,而度牒是要收費的,官方常常通過出售度牒來彌補財政之不足。蘇軾一番計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處需要大修,需要錢四萬餘貫,這可不是小數目,約合如今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