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舉報官員的那些事兒
古代吏治·記取曆史,並不是為了好奇
作者:唐蕾 王凡
我們都在電視上看過擊鼓鳴冤、冒死攔禦駕,其實,古代真實的舉報遠不止這麼簡單……為了征集到舉報線索,統治者在公堂和民間設了各種舉報工具,誹謗木、登聞鼓、銅匭……
禦史大夫負責“舉報”官員
中國古代政治上的監察,是以君主任用禦史作耳目開始的。禦史,最初是王室事務總管的屬官,以後逐漸演變為中國專製社會監察官的一般通稱。
禦史大夫專職“舉報”官員,那麼,舉報的信息是從何而來呢?除了禦史主動查以外,官方也設立了很多征集渠道,當事人可以通過這些途徑來進行舉報。我們來認識幾種舉報所用的器具。
缿筒:最早的舉報箱
據史籍記載,遠在堯舜之時,就有了讓百姓議政的“進善之族、誹謗之木”,舜繼位後,在朝廷前設立木牌,名“誹謗木”,讓百姓把批評意見寫在木牌上,也叫做“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那時候“誹謗”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誣陷,而是“責過失、論是非”。漢代君主又將謗木改成了“桓木”。
漢朝時,出現了我國最早的舉報箱。這是由漢宣帝時的名臣趙廣漢創立的。他到潁川任郡守時,發現潁川土豪結黨營私,魚肉百姓,而民眾敢怒不敢言,不敢直接到官府進行舉報,趙廣漢決定徹底治理,他令人製成了一個接受信件的器具,叫做“缿(xiàng)筒”,形狀像瓶子,上麵有個小孔,可入不可出,就像我們熟知的存錢罐。
舉報箱設立以後,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並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他們保密。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反映土豪劣紳的不法行為,趙廣漢根據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掌握真憑實據後進行了嚴厲打擊,使奸黨散落,穩定了社會安定,趙廣漢也因此名聲大振。
登聞鼓:擊鼓升堂是包拯所定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門口擊鼓鳴冤的場麵,所擊的大鼓就是登聞鼓。登聞鼓也是舉報的一種器具。
追溯登聞鼓的源頭,有一說是西周時期的路鼓,是申訴者打擊宮門外所設的鼓,由專門受理路鼓的人先傾聽申訴,再告知於周王,學界一般認為,路鼓是後來“登聞鼓”製度的前身。
登聞鼓正式出現是在晉朝。晉武帝時在朝堂之外或都城內設登聞鼓,百姓可以擊鼓鳴冤,有人負責記錄狀子上奏,以後各朝代都有登聞鼓。像宋代不但有登聞鼓,還有管理登聞鼓的機構。
據陳建邦《我國古代肅貪倡廉機製考》介紹,登聞鼓還與包拯有段故事:“北宋時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縣。一些訟師惡棍乘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就要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