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3%的人轉發微博時先審慎判斷(1 / 2)

69.3%的人轉發微博時先審慎判斷

辦公室物語·風聲雨聲,聲聲入耳

作者:王俊秀

在自媒體時代,你是負責任的傳播者嗎?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雅虎網對902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69.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轉發微博會先進行審慎判斷。77.3%的受訪者認為,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應慎用自己的話語權,嚴謹理性地發布和轉發信息,才能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受訪者中,70後占25.4%,80後占50.5%,90後占13.2%。

50.5%的人認為微博上的

信息可信度一般

在問到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時,調查顯示,網站新聞成為第一渠道(74.1%)。傳統媒體中,電視占69.6%,報紙占50.5%,廣播占29.9%。值得注意的是,微博、手機、論壇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選擇比例分別為47.3%、49.9%和37.8%。

微博開啟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也為謠言製造提供了方便。微博字數少信息含量高,製造消息很容易,傳播消息就更容易,隻需點一個“轉發”鍵。操作的便捷,有時也簡化了思考,容易引發跟隨效應。

“‘微謠言’若暢通無阻,短期來看,會影響公眾對具體事件的判斷,長期來看,會削弱公眾對微博或互聯網的信任度。”評論人士張意軒撰文說。

調查中,88.2%的受訪者有微博。但相信微博上所傳信息的人隻占38.5%,50.5%的人對微博上的信息持審慎態度,認為其可信度一般。

69.3%的人表示

轉發微博時會先進行審慎判斷

有評論說,微博之所以公信力不高,是因為擁有了傳統媒體的新聞職能,卻沒有審核求真的程序。但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新聞係副主任姚澤金認為,這是網絡時代正常的傳播生態,“我們不可能苛求網民都能像專業記者一樣客觀中立,專業審慎。隻要我們還要發展互聯網,就應該容忍這種信息發布的自由和隨意,正是來自成千上萬網民的創造和活力,造就了不斷創新的互聯網技術和應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表示,大可不必對微博可能傳播謠言的副作用過於恐慌。他說:“網絡是一個多元的信息平台,不實的信息發出來,會有人出麵澄清,即使不是有意糾正,也會被其他意見衝淡,所以網絡有一定的自淨作用。”

但張意軒認為,僅僅將希望寄托於網絡自淨是不夠的。微博就像一個信息的自由市場,信息製造者如同生產者,作為源頭,要加強自律,不要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擾亂這個信息市場的秩序。同時,作為消費者的信息接收者,也要擦亮眼睛,提高對假信息的辨別力。這需要網友不僅要有接受信息的能力,更要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對網上信息多些“問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