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不講關係?(1 / 1)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不講關係?

辦公室物語·風聲雨聲,聲聲入耳

作者:風青楊

近日有個學者表示:中國社會雖曆來講究人情關係,但當下社會講關係的風氣已登峰造極。不少網友對此觀點表示讚同。是啊,在中國誰都知道“關係”的重要。沒有“關係”簡直寸步難行。小孩入學要不要關係?審批項目、找工作、做生意、看病等哪一樣大家不是在找關係?有人甚至還總結出一句話:“在中國,關係就是生產力。”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最喜歡講關係呢?

最近有網站對大學生就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將近50%的大學生回答說是“要靠關係”——就是如果誰有關係,誰有門道,誰就最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選擇“有能力”、“有創新精神”、“敢開拓”等因素的最多也不超過18%。

有網友曾感歎,在中國其實連掃街女工都要講關係。街道環衛管轄內的那麼多地段,有的垃圾多,有的垃圾少;有的車輛多,有的車輛少;有的行人多,不小心掃到行人的時候就容易造成矛盾;有的比較清淨,稍微掃掃即可。擁有分配哪個地段給你的權力的環衛站長、書記,你要不要和他搞好關係?送點禮,分到一塊好點的地段,比較容易清掃,沒那麼危險。如果不懂,如果不去搞好關係,那麼最差的地段就是你的了。

這也許就是中國關係社會最真實的一個縮影。人們評職稱,需要找關係;孩子找工作,需要找關係;看病,需要找關係;上學,需要找關係。人們處處為建立關係而投資。人們為失去關係而苦惱,人們也為有良好關係而興奮。關係,讓人性扭曲化,也讓道德邊緣化。除此之外,在中國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網越大,其中有權有勢的人越多,他在別人心目中的權力形象也就越大。

中國人把人的關係分成了三種。一種叫家人關係,這是最核心的一層,家人關係裏對利益保護沒有條件,而且不講回報。家人關係不好的時候,當然會有憤怒和敵意,但更多的是忍耐,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第二層關係是熟人關係,比如同學、鄰居、同事和同村鄉親。熟人關係對人情的回報有一些期待,會通融但也有條件。第三層關係則是中國文化中最少涉及的生人關係。公事公辦是生人關係的特點。生人之間往往不給任何照顧,隻講利害,對回報要求最高。

這些關係牢牢地構築了一張龐大的、堅不可破的社會關係網。一張看似溫情脈脈,實際上充滿了冷漠與不信任的網。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張能令他人羨慕的關係網,每個人都在苦心、細心經營著自己的關係網,每個人都期望能從自己的關係網中獲得利益,而關係網的最大本質,就在於相互利用、相互依靠。

於是,人人都拚命拉關係、走後門。然而,“關係”資源分配永遠不會平等,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結識並有財力買通“後門”的“把門人”,所以,那些拚命拉關係的人,或許因偶爾獲益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情況下是看到別人走後門,自己沒有關係而備感沮喪,但不少人沮喪之後又激發了尋找後門的更頑強的“鬥誌”,就這樣,人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形成了一個更加不公正的社會環境——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後門困境”。

講關係的可怕,正是在於他已經占據了人的大腦,影響了人的思維和判斷。讓每一個中國人在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想:我有什麼關係可以在這件事情上用的,還要再拉哪些關係?而那些手上掌握著公權力的人,也習慣性地把許多明明是職責上應該做的事,就是故意不做,等著人上來拉關係,收好處。一個人這樣做,危害還不是很大,全國的人都這樣做呢?那樣的話,政府會變成什麼樣子?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西方,如果你認識關鍵、重要的人物,也會更有利於你的職業升遷或商業成功,但即便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也能存活,甚至活得不是太差。但在中國,如果你沒有任何“關係”,那就可能意味著你活不下去,或至少活得很差。西方的人際關係固然也重要,但它不能超越法律、道德和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社會基本上是一個“規則社會”。中國社會則是一個靠“關係”來調節和維係的社會,中國雖然也有法律,有道德,有規則,但“關係”可以超越法律,腐蝕道德,破壞規則,“關係”甚至可以造就法外之“法”和潛規則。

目前的中國社會,關係文化已彌漫一切領域,已深入很多人的骨髓。但關係的存在,意味著對遊戲規則的破壞,意味著不公平。關係,讓政治不能政治;關係,也讓經濟不能經濟;關係,也讓文化不能文化。密密麻麻的關係,就像一張密密的大網,罩在國家的頭上,讓國家發展舉步維艱。可以說,不打破關係網,中國的民主政治、法治社會等就很難真正實現。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