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領域,如今中國人買什麼都貴,賣什麼都賤,養育寶寶的成本更是高得驚人。洋奶粉和紙尿褲紛紛提價,月嫂工資和幼兒園托費一路走高,房產市場迅猛反彈,提車要排隊甚至加價,都和這輪"嬰兒潮"密切相關。
就孕婦生產費用而言,現在比20 年前漲了100 倍。據一位婦產科專家介紹,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生個孩子隻要幾元錢,80 年代四五十元,現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
其實孩子間的競爭,早在孕檢時就存在了。由於排隊的人實在太多,我最終選擇特需。普通門診掛號費隻需10 元,而特需掛號費是150 元/ 次(醫療保險是不報銷這項費用的),足足溢價14倍,且據我觀察,兩者服務也沒多少優劣之分,最大的好處隻是不用等。其實這也有"理財"的考慮。作為半個金融業人士,我深知時間就是金錢,若按照我和妻子每人月工資1 萬元計算,多請假1 小時,就意味著10 000/20/8=62.5 元的開銷,而兩人若多等2.5個小時即總計5 小時計算,排隊的時間成本就是312.5 元。
"獨二代"不缺錢,而父母們也舍得花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30 年前,我上幼兒園的費用隻要3 元;20 年前,我讀小學的學費每學期隻要5 元錢;10 年前我上大學,每年學費也不過1 400 元,住宿費400 元,每個月400 元的零用錢在宿舍同學中已經可以算是小康。而如今,即便是幼兒園的孩子,花費也已不菲。
2004 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曾對上海市徐彙區的746戶家庭做過一項統計,處於托幼期的孩子,每年學雜費的開支平均高達4 600 元,而如今的開支也已水漲船高。更可怕的是,收費越高的幼兒園,越受追捧。條件較好、收費較高的市示範幼兒園,更是被家長們擠破了門,甚至出現了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市示範幼兒園,家長斥資數百萬,買一套幼兒園"學區房"的現象。
生長在"嬰兒潮"中的寶寶,成長資源、醫療資源、教育資源都相對稀缺,要想得到優質的服務,從而保證寶寶的健康、快樂成長,就必須付出高額"溢價"。
在明白我必須為孩子付出高"溢價",才能得到較為優質的服務後,孩子的開銷便扶搖直上,我開始好奇,養大一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
2004 年,根據中國社科院對上海市徐彙區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父母養大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 萬元。而我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那怎麼夠?
瓜瓜剛滿月時,我算了一筆賬,從幾十元的奶嘴、上百元的嬰兒服,到200 元一聽的奶粉、近千元的嬰兒車,孩子還未滿月我就花了近7 000 元。隨後,瓜瓜每月的開銷基本都在3 000 元左右。
根據我的觀察,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目前中產階級養大一個孩子,開銷已遠遠不止49 萬元。2009 年7 月,上海《新聞晨報》
曾對讀者作過一番統計,一個"00 後"孩子,在0~6 歲階段的月平均開銷為2 359 元,0~6 歲的總開銷就已達到17 萬元。
據網易最新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年輕家長們感到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而養育費用水漲船高是有些年輕夫婦不願生育的首要因素。更有網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給套牢,股票可以解套,這隻股永遠也解不了。"考慮到養一個孩子所需的開銷,以及在孩子長大自立之前所需要的時間和關注,可以說,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筆投資。
顯然,我們的寶貝都是:One Million Kids(百萬寶貝)。
奶粉真的很貴
先說一個哈根達斯的故事。
長久以來,哈根達斯冰激淩在中國一直是"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就如安妮寶貝的文章裏所寫的:"她買了一盒哈根達斯,用幹冰包裹起來,坐在出租車裏,小心翼翼地捧著,然後不停地流淚,悲傷地想: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剩我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而留學生到了美國才發現,原來哈根達斯在這裏賣得如此便宜,3 美元一大桶,買兩桶的話還有優惠。即使換算成人民幣,它也遠遠稱不上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