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崛起的神州(一)(1 / 3)

砸碎鎖鏈

中國人民在一百多年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不惜犧牲,前赴後繼,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永遠結束過去受人奴役宰割的悲慘遭遇。因此,新中國成立後的重要任務,就是徹底埋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製,完全恢複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1949年9月,一份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重要文獻,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防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同時,這部人民共和國的臨時憲法還公開宣布:取消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一切不平等條約。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上莊嚴地表明自己的神聖主權。也給新中國提出了消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勢力和影響的任務。

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到之處,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被一一取消。但全國解放時,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有原供帝國主義駐軍的兵營,內河仍有外資船舶在航行,海關雖被新中國政府接管並進行了改革,但有些規章製度仍暫沿舊製。

1950年1月,北京市軍管會宣告收回美國、法國和荷蘭兵營的地產權,征用兵營和其他建築。4月,北京市軍管會又征用英國兵營。6月,上海市軍管會收回法國兵營。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於關稅和海關政策的規定》。1950年4月和5月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海關法》和新的海關稅則。與此同時,由國家管製對外貿易,實行進出口許可證製度。從此中國海關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發布關於統一航運管理的指示。嗣後,外輪一律不許駛入中國內河,隻有在特定條件下並經政府批準,才能駛入長江,但它們必須懸掛中國國旗,在指定碼頭停泊,遵守中國一切法令並封閉其武器和電訊、攝影、測繪等設備。

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餘特權,也是經過了鬥爭的。在征用北京美國兵營時,美國國務院竟認為北京軍管會的規定“違反了1901年給予美國的,並在1943年《中美條約》中加以重申的,久已存在的權利”,並硬說中國收回的是”美國領事館的辦公地址和產業”,還威脅要因此撤退所有美國官方人員。但最後美國仍不得不交出該兵營。1950年1月18日新華社評論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綱領》中已明白宣布,要取消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一切不平等條約,不管它是“久已存在”的也好,是“1943年重申過”的也好,北京市軍管會有義務執行《共同綱領》,但決無義務執行這些不平等條約;在北京的一切外僑,包括外國駐京前領事在內,應當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北京市軍管會的命令,而不應當妄想保持舊日的特權,否則就是違背了中國政府的命令,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北京市軍管會所收回的不是任何領事館的“辦公地點和產業”,而是某些外國根據不平等條約中的所謂“駐軍權”而占據的中國地產,軍管會所要征用的隻是此項地產上的兵營,而且同此項地產收回所產生的房屋問題,中國人民政府還要另定辦法解決。評論還嚴正指出:中國人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以及保衛祖國的主權和立場上,是從不考慮一切帝國主義者的意誌的;帝國主義者在中國所製造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侵略特權,必須廢除;帝國主義者撤退也好,不撤退也好,叫囂也好,威脅也好,對中國人民的這個正義立場絲毫沒有影響。這個評論鮮明地表達了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特權的堅強決心。

處理外國人擁有的企業和房地產。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曾經設想獨立的新中國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接受外國投資。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采取了“按照國籍,係統、行業等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處理和區別對待”的方針。

朝鮮戰爭爆發後 ,在美國軍隊進逼鴨綠江的情況下,中國人民被迫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鬥爭。1950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管製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美國的公私財產,並禁止一切在美國注冊的船隻開放中國港口。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1950年12月28日,中國政務院發布了“關於管製,清查美國財產和凍結美國公私存款的命令”。據此,上海市於12月30日對部分美資企業實行管製,全國各地也采取了類似行動。政務院1951年5月5日再次發出通報明確,美資企業中凡牽涉到中國主權以及同中國國計民生關係較大者,可予征用,其他可分別情況予以代管、征購或管製。按此原則,到1952年底,對美資企業大體上清理完畢。

對英資企業的做法,也同當時英國對中國所采取的不友好的態度密切相關。1951年4月7日,香港英國當局把法國征用的中國停泊在香港修理的永灝油輪,移交英國海軍,為英國幫助美國進行朝鮮戰爭服務。中國就此向英國提出嚴重抗議,並於4月30日征用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中國各地除辦公用房外的財產並征購其存油。1952年7月28日,英國樞密院公然宣布將中國中央航空公司所屬40架飛機及其他資產判給陳納德的“美國民用運輸公司”所有。中國再次提出嚴重抗議,並於8月15日征用上海英聯船廠及馬勤機器造船廠的全部財產。10月8日,香港高等法院又將中國航空公司所屬31架飛機及其他財產判給陳納德的上述公司所有。中國政府再一次提出嚴重抗議,並於11月20日征用上海英資電車公司、自來水公司、煤氣公司以及上海、天津和武漢的英資隆茂洋行的全部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