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並為之努力。
感恩,懂得珍惜工作
我感謝神明使我迅速地給予了那些培養我的人以他們看來願意有的榮譽,而沒有延宕他們曾對我寄予的願我以後這樣做的期望。
——《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自始至終在感恩,他處處感謝神明,所以說他是一個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人。
“我感謝神明給了我這樣一個兄弟,他能以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同時又以他的尊重和柔情使我愉悅;感謝神明使我的孩子既不愚笨又不殘廢,使我並不熟諳修辭、詩歌和別的學問,假如我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麵取得進展的話,本來有可能完全沉醉於其中的;我感謝神明使我迅速地給予了那些培養我的人以他們看來願意有的榮譽,而沒有延宕他們曾對我寄予的願我以後這樣做的期望(因為他們那時還是年輕的);我感謝神明使我認識了阿珀洛尼厄斯、拉斯蒂克斯、馬克西默斯,這使我對按照自然生活,對那種依賴神靈及他們的恩賜、幫助和靈感而過的生活得到了清晰而鞏固的印象……”
從上麵這段話裏,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馬可·奧勒留那顆謙卑而自足的感恩之心。我們從中知道,他是幸福的。他看到自己的幸福並小心翼翼地珍惜著。當我們一直在心裏唱著“幸福在哪裏”的時候,我們是否發現,其實幸福就來自於我們懂得感恩的內心,機會也來自於我們那顆感恩的心。
工作是我們取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給我們提供物質生活基礎。試想,如果沒有工資和獎金等工作的報酬,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在一次全國錦標賽中,有位著名的運動員奪冠呼聲很高,賽前各種媒體也認為第一名非他莫屬,結果卻止步於八強,遺憾出局。後來記者問他:“你出局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他說:“我立刻打電話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失敗了,叫他不要買5000隻種兔了,付不起錢。” 如果工作沒有業績、沒有收獲,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都要受到困擾。
我們必須認真負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以保證這個平台的良好運轉,不然,唇亡齒寒,公司破產之日,就是我們失業之時。因此,員工要懂得感恩,用努力工作去回報公司。
陳嘉良是一名跨國集團的總裁,有一次,陳嘉良出差到日本東京。東京的夜景世界聞名,到日本後不久的一天晚上,陳嘉良請在日本工作的同學陪他上了住友三角街的頂層,這裏是東京觀賞夜景的最佳地點。與紐約、洛杉磯、新加坡等地金光閃亮、耀眼的夜景不同,東京的夜景宛如星河瀉地,銀燦燦一望無際。
看著無數燈火通明的辦公大樓,陳嘉良問同學:“為什麼這麼晚了,辦公樓都還亮著燈?”
同學回答道:“一般公司職員都工作到很晚。”
在日本工作期間,陳嘉良白天有自己的安排,傍晚下班時,他總在同學工作的公司附近與他會合,兩個人一起逛街。
有一天他們走岔了,陳嘉良等了很久不見同學蹤影,於是就到同學公司去找。陳嘉良本以為這麼晚了,公司裏肯定空空蕩蕩的,可推開辦公室的門,卻看到裏麵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一大半屋子的人都還在忙碌著,而這時已經下班一個小時了。
出門遇上了同學,陳嘉良問他:“下班這麼久了,你的同事怎麼還不走?”
同學說:“日本人就是這樣,其實他們也不是必須加班不可,隻是他們對公司心存感恩,還想再找點什麼事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