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乘輕軌火車返回東京遠郊的住所時,已是深夜了,而車廂裏擠得滿滿的。望著這群滿臉倦意、默然站立的日本“上班族”,陳嘉良內心震動了——他們竟然是這樣工作的!
正是因為有眾多優秀員工心懷感恩、懂得珍惜工作,才造就二戰以後日本一批優秀的企業。
感恩不是口號,更不是矯情,而是對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的敬畏與珍惜。懷著感恩的心工作,懷著感恩的心對待工作,懷著感恩的心對待領導與同事,你會發現:幸福其實已經握在你的手中。
克製,剪除心靈不安的欲望
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餘的東西,即不讓欲望增加心靈的煩惱和不安。
——《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認為一旦太過追求某些東西,就要被這些東西所累,他覺得人不應該被過多的欲望所羈絆,所累。
如果這目的是好的,你將不追求任何別的東西。那麼你將不會自由,對於你自己的幸福不會知足,不會擺脫激情。因為這樣你必然會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奪走這些東西的人,策劃反對那些擁有你所重視的東西的人。想要這樣一些東西的人必定會完全處在一種煩惱不安的狀態,此外,他一定會常常抱怨神靈。而尊重和讚頌你自己的心靈將使你滿足於自身,與社會保持和諧,與神靈保持一致,亦即,讚頌所有他們給予和命令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值得尊重的事情並不是那種無價值的所謂名聲,而是根據自己自身恰當的結構推動自己,即,使自己不屈服於身體的引誘,不被感官壓倒,與社會和諧,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餘的東西,即不讓欲望增加心靈的煩惱和不安。
老子說得好,“見穀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太多的欲望將會使人失去心靈上的自由,成為心靈的負累。如果再任由它如野草般瘋長,必定會把原本清淨與安寧的空間全部擠占,讓自己變成純粹的欲望動物,陷入越來越多的煩惱與不安之中。隻有隨時修剪,才能讓你的身心保持健康與愉悅。
在曼穀西郊有一座寺院,因為地處偏遠,香火一直不旺。後來,這裏來了一位叫做索提那克的新住持。這位住持很奇怪,剛到寺院就開始修剪寺院周圍那些雜亂無章、恣肆張揚的灌木。其他僧侶不知住持意欲何為,住持卻笑而不答。
一天,有一位富翁路過此地,遇到汽車拋錨事故,他在司機修車的時候進入了寺院,住持接待了他。喝完茶之後,住持陪富翁四處轉悠。行走間,富翁向住持請教了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微微一笑,拿了一把剪刀給他:“隻要你能經常反複修剪這些樹,你的欲望就會消除。”
富翁果真開始修剪灌木,一炷香的時間過去了,住持問他感覺如何。富翁笑笑說:“身體倒是舒展輕鬆了許多,可是平日堵在心頭的那些欲望好像並沒有放下。”
法師說:“經常修剪就好了。”
之後、富翁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寺院修剪灌木。直至把灌木修剪成了一隻大鳥的形狀。住持問他:“現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富翁麵帶愧色地回答說:“可能是我太愚鈍,雖然每次修剪的時候都能氣定神閑,了無掛礙。但是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後,我的所有欲望依然會不斷膨脹。”
住持對他說:“施主,其實我建議你來修剪灌木隻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發現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就像我們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把它消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觀。放任欲望,就會像這滿坡瘋長的灌木一樣醜惡不堪。隻有經常修剪,才能使它們成為一道悅目的風景。對於名利,隻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利己惠人,它就不應該被看做是心靈的枷鎖。”
富翁大悟。此後,越來越多的香客開始來到這裏修剪“欲望”,寺院周圍的那些灌木也越來越美麗壯觀。
欲望是樹,人生的諸多煩惱與不安皆來自於我們的欲望,隻有修剪了過多的欲望,才能避免成為欲望的奴隸和滑向黑暗的泥濘,才能達到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