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國五角大樓
謀略天地
作者:於大清
美國五角大樓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建築之一。前不久我隨國防大學代表團赴美,有緣親自走進這座外觀神秘的大樓。浮光掠影中,這座大樓內處處張揚著的國家理念和民族個性以及獨特的美國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大”字上做足文章
在各國的城市裏,叫作大樓的建築不勝枚舉,但在五角大樓麵前可能都會黯然失色,可以說,五角大樓是美國人追求獨一無二理念的經典作品。
五角大樓是美國國防部及陸、海、空軍部隊領導機關所在地,位於華盛頓西南麵的弗吉尼亞州境內,波托馬克河西岸,大樓裏外共五層,因呈五邊形而得名,占地麵積326萬平方米。辦公麵積61萬多平方米,有窗戶7754扇,走廊長度為102公裏。大樓周圍設有若幹大型停車場,共有停車位8770個。
五角大樓從1941年9月開工至1943年10月才全麵竣工,由於二戰時期戰略物資緊缺,強化水泥成了五角大樓的主要建築材料,它所替代的鋼材足夠建造一艘大型戰艦。
五角大樓底層與市內地鐵相通,樓內設有地鐵站。一層設有商店、快餐店、咖啡館、銀行等生活服務設施。急救車、安全保障車標誌明顯,排列有序,清掃垃圾、運送貨物的電瓶車往來穿梭,令人難以相信這是在一座大樓裏,簡直就是一個城市。我們在一個小時的參觀中,走走停停,觀看著走廊兩側牆壁上的美國軍事曆史,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這一小時中,我們大概連走廊的十分之一也沒有走到。
五角大樓是典型的邊施工、邊完成、邊利用辦公的建築,每一個工區剛剛完成,辦公人員就立即搬進來。駐紮在華盛頓附近的高級軍事領導機構陸續向這裏集中,到1942年4月,已有300多名辦公人員進駐第一期完成的工程。這一年聖誕節的時候,五角大樓迎來了2.2萬多名工作人員,美國三軍的主要軍事領導機構基本都搬了進來。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了變化,5月,盟軍攻占突尼斯;7月,攻占西西裏;9月,意大利投降。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橫掃日軍,在所羅門群島、新喬治亞島、新幾內亞、塔拉瓦展開水陸兩棲攻擊。美英海軍贏得了大西洋戰役。這一切,使五角大樓顯得格外忙碌,沒想到剛剛竣工就創造了容納工作人員的最高峰,大約有3.3萬人在大樓內策劃奔忙。進入和平年代,大樓內工作人員的數量沒有再現戰時的輝煌,大體保持在2.3萬至2.5萬名工作人員和服務保障人員。大樓內有六個餐廳,9個快餐店和一個巨大的宴會廳,每個餐廳有能力同時提供4000人的膳食,快餐店每天要準備1.75萬份飲食。
五邊形構思的曆史由來
在五角大樓規劃和籌建的初期,曾有人對它的設計產生過質疑和爭論。建造這樣一棟大樓,把所有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一些國家安全機構都囊括進來,提高工作效率是沒有問題的,但工藝委員會認為,五邊形大樓將會向敵方展現出巨大而醒目的轟炸目標。冷戰時期的事實證明,專家們的意見很有道理,前蘇聯的核彈頭一直瞄著五角大樓中央天井的小亭子。
但是,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這位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連任四屆的總統力排眾議,非常自信美國的實力,也有意創造美國博大的文化意蘊。當工藝委員會與他商討改變大樓五邊形設計時,羅斯福總統說:“先生們,你們應該知道我很喜歡那個五邊形大樓的設計,想知道是為什麼嗎?我喜歡它是因為從來還沒有人建造過這樣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