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要義
謀略天地
作者:王綏翊
《孫子兵法·軍爭篇》雲:“凡用兵之法……莫難於軍爭。”曹操曾作注解:“軍爭者,兩軍爭勝。”所謂“軍爭”,是指爭取主動,奪取先機。但戰爭是角力的過程,難免有力量平衡之時,於是戰場便出現僵局。如何打破戰場平衡,是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耗費心血,運用各種手段希望達成的目標。
《孫子兵法》中,對“軍爭”二字的具體解讀為:“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這便包含了打破戰場平衡的指導思想:“以迂為直”,把迂回曲折的彎路變為近便的道路;“以患為利”,把有害的變為有利。這是強調通過謀略,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改變,並利於己方。孫子雲:“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至於如何破局,《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提供了多種方案。“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講的是目標選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講的是戰術技巧。
先講一個著名的破局實例。一戰中,協約國與同盟國在西線大打塹壕戰,鐵絲網和機槍,把雙方都限製在縱橫交錯的壕溝間。戰線每移動一寸,都要消耗無數生命。戰場成為單調運作的巨型絞肉機。為打破僵局,英國人發明了坦克。這種“鐵盒子”出現後,立刻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坦克不僅改變了西線對峙的態勢,還改變了此後的戰爭模式,也把塹壕戰這種“古代僵屍”,徹底送進曆史。
通過新式武器打破戰場僵局,往往出現在工業或後工業時代。冷兵器時代,人們用新式武器打破戰場僵局,往往效果不佳。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四川彝族首領奢崇明圍攻成都,建造巨大的“臨衝呂公車”用於攻城。結果,明軍在守將朱燮元的沉著指揮下,將這種高5層、號稱世界上最大戰車的新兵器一舉擊退。同樣,公元前波斯大軍使用刀輪戰車,也無法抵擋亞曆山大大帝的“夥伴”部隊。
正因為技術兵器不太靠譜,所以古人“破局”,多從挖掘自身潛能著手。最突出的例子,是古希臘時代的斯巴達武士。斯巴達人的裝備水平在古希臘諸城邦中並不突出,但斯巴達民風尚武,全民皆兵,武士從小接受嚴格訓練,軍事素質頗高。他們組成的重步兵方陣紀律嚴明,陣形配合默契,是古代少有的“技術化部隊”,自然成為“破軍殺將”、打破平衡的生力軍。
依靠訓練部隊提升自身實力,並非西方所獨有。中國古代的各種陣法,其實講的大都是部隊的作戰隊形以及如何配合。東晉16國時,慕容恪以“連環馬”大戰廉台;南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以“卻月陣”大敗魏軍;明朝戚繼光操練“鴛鴦陣”對抗倭寇,都是利用陣法破敵的實例。不過,陣法也並非萬能。同樣是“連環馬”,金兀術的“拐子馬”便在嶽飛的麻紮刀兵麵前丟盔卸甲。
可見,打破戰場僵局,在“隻打破一點平衡即帶動全局”的表象下麵,綜合了訓練、武器、戰術等多種軍事因素,隻抓一個方麵或隻注重單一條件,往往要吞下失敗的苦果。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