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政治家與中層改革(1 / 1)

地方政治家與中層改革

今日時政

作者:儲建國

中國是一個巨型的人類共同體,正在朝著某個既明確又模糊的目標邁進。相比前60年的革命和改革,這種進程發生了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各階層、各群體、各地方的步伐變得越來越不協調,試圖保持一致性的中央真正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群體性利益衝突日益公開化的今天,中央統攝性話語已無法說服人們讓出自己的利益。以致李克強總理感慨地說:“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有時候,再難的事也得去做。當全國性方向問題麵臨重大抉擇的時候,中央領導人就得展現政治家的強硬手腕。鄧小平這樣的政治強人就不用說了,即使後來的領導人,在必要的時候仍然是很強硬的。

然而,在當前的局麵下,中央層次的強硬沒有辦法應對地方

層次的很多問題。地方麵臨的各種矛盾和困境不是靠中央的強硬所能解決的。地方官員變得比以前更加圓熟,知道如何與強硬的中央領導人打交道。他們在對中央的強硬話語唯唯諾諾之後,一切也許仍然在按地方的邏輯運轉。即使中央的邏輯發揮了一段時間的作用,但對於長期的矛盾解決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這些年的房地產央地博弈就是明證。

中央領導人在長期的改革實踐中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認為矛盾集中在基層,中央要想解決實際問題,就得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並依靠基層幹部和群眾提供新的經驗。所以在改革年代裏,縣、鄉、村湧現了很多改革明星,但到了地級以上,尤其是省一層次,改革明星就很寥寥。有那麼幾個,結局並不好。

當然,改革明星受到懲罰,似乎與其改革本身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在老百姓和地方領導人的心中,不可能不把二者聯係起來。這對於改革的消極意義在於,很難有中層領導人敢於進行係統性、創造性的改革了,政治風險的確太大。

然而,如果不能出現這樣的中層改革者,或中層政治家,中國下一步的發展不僅很難往前邁出重要的步伐,而且麵臨的風險可能會更大。因為30多年經濟發展所累積的矛盾需要有一種適度的係統性解決。基層沒有辦法提供係統性解決方案,中央的係統性方案風險又太大,在中層進行相對獨立的係統性設計,並進行比較大膽的探索是比較合適的。

中央需要在強化頂層戰略的前提下,培養和容忍地方政治家進行中層改革設計和突破。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