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一個在美國職場廣泛流傳的例子:
美國加州的數碼影像開發有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技術工程師,有一個叫丹佛爾的年輕人通過筆試,進入了最後一關麵試,他在一間空曠的會議室裏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有一個相貌平平、衣著樸素的老者進來了。丹佛爾禮貌地站了起來。那位老者盯著丹佛爾,直直地看了將近5分鍾。正在丹佛爾不知所措的時候,這位老人一把抓住丹佛爾的手,激動地說:“真沒想到能在這裏看見你,可讓我找到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可能就再也見不到我女兒了!”
“對不起,我不明白您的意思。”丹佛爾一臉糊塗地回道。
“上次,在森林公園裏遊玩時,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河裏救上來的!”老人肯定地說。丹佛爾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他把丹佛爾錯當成他女兒的救命恩人了。
“先生,您肯定認錯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兒!”
“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丹佛爾麵對這個感激不已的老人,隻能努力解釋:“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去過呢!”
聽了這句話,老人鬆開了手,失望地望著丹佛爾:“難道我認錯人了?”
丹佛爾安慰老人:“先生,別著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兒的恩人的!”
後來,丹佛爾接到了錄用通知書。有一天,他又遇見了那個老人。丹佛爾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詢問他:“您女兒的恩人找到了嗎?”
“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丹佛爾心裏很沉重,對旁邊的一位同事說起了那天麵試的事。不料那個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他女兒落水的故事講了好多遍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女兒!”
“噢?”丹佛爾大惑不解,那位同事接著說:“我們總裁就是通過這件事來選人才的。他說過有德之才方是可塑之才!”
丹佛爾被錄用後,兢兢業業,不久就脫穎而出,成為公司技術開發部經理,一年間為公司贏得了2 000萬美元的利潤。當總裁退休的時候,丹佛爾繼承了總裁位置。後來,他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一個有德之人,絕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
美國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做人之本》一書中指出:“做人不是一個定下幾條要求的問題,而是要從自己的根本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以德為本的人,否則你就絕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更談不上成功人生,反而會讓人生早晚塌方的。”
的確,做人必須從“德”字開始,樹立有德之人的品牌,這樣才能成大事。
其實品德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極為重要,尤其是身居高位、垂範下屬的管理者。品德由種種原則和價值觀組成,它給你的生命賦予了方向、意義和內涵。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隻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麵臨重要抉擇之時便成了首要因素。
許多人認為,成功靠天資、能力、人緣。曆史卻教導我們:從長遠來看,“真正的自我”比“人家眼中的我”更為重要。古今中外所有關於成功和自我奮鬥的故事,都著眼於當事人的德行。人生須以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修身不拘年齡,隨時可以開始,要訣是自知自省,推己及人。就推己及人的觀點而言,須先取得小我的勝利,然後才會有大我的勝利。如果你習慣從生活小事修養自己的品德,將來就更有能力塑造應付大事的毅力。
才能不足恃,唯有道德的力量戰無不勝。對任何領域而言,道德是獲勝的首要因素,光有能力無法形成力量,將高尚的道德品質運用到實際行動中才能顯出成效。
所以,在職場打拚的人們必須記住一點:無論任何人,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信任、尊重乃至服從,你就要修煉自己的人品,使之如潤物無聲的春雨、出淤泥不染的夏荷、勁直有節的秋竹、淩寒獨放的冬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擁有的是無形資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時候,這種無形的優勢,也會讓得道者依舊站在高處俯瞰得失取舍。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擁有的是無形資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時候,這種無形的優勢,也會讓得道者依舊站在高處俯瞰得失取舍。大德之人,懂得得失的因果,取舍的辯證。而失道者則不然,一味地追求得與取,最終隻會迷失方向,等到眾叛親離之時,再翻然醒悟,已是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