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性美?李健熙會長舉了一個經常看到的例子:無論我們怎麼忙,即使是為赴約而奔跑的時候,如果見到小孩摔倒了,也要停下匆忙的步伐,把孩子扶起來才是正理。他認為,類似這樣的行為就是人性美。
人沒有人性美不行。如果三星不是一個人性美的集體的話,即使錢賺得再多,他也不開心,這就是李健熙的真實想法。
李健熙對道德性的解釋,與中國的古訓“勿以善小而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無論是多麼小的東西,也無論是自己的或者別人的都要珍惜,可是企業內部的浪費卻大有人在——生產線上需要找工具或圖紙的話,經常是不在原位,零件箱也是雜亂不堪,沒有整理好,這就是浪費現象。李健熙反問,即使是人們到別人家的時候,如果看到什麼東西掉了,還會撿起來放到原位,為什麼在自己的車間裏就不能做到呢?這就是缺乏道德性。而缺乏道德性的企業一定不能生產出好產品來,即使生產出了好產品,這個企業也不會長久。
的確如此,市場經濟中,要獲得長遠的成功,僅靠懂管理、善經營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要長遠發展,就必須要有道德。一個不擇手段、不顧後果的掘金者,或許可以憑八鬥高才,掘得第一桶金,但是卻不能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成為一個金礦主。錢要賺,原則也要講。利要求,品德不能丟。
三星集團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李建熙這種對道德的追求。
中國曆史上有著很多著名的儒商。從孔子門生子貢,到明清的晉商、徽商,儒商一直是中國商人“德”文化的代表。這群有著高明學識的人,為後人留下許多值得借鑒的經商智慧。被稱作儒商始祖的白圭,留給後人智、仁、勇、強的商者之術。而風光一時的山西票號也有“守信、講義、取利”的六字箴言。由古至今,誠信、仁義等道德品質,被反複提及。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評說山西商人的經營之道和製勝法寶時,寫下“晉商篤守信用”六個大字。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商人執著地踐行“誠信第一”的準則,才使晉商在激烈的商海競爭中能不斷地抓住商機,拓展市場,發展壯大。
誠信為本,利以義製。在道德觀念上,山西商人主張道德為先、利以義製,認為經商雖以贏利為目的,凡事則以道德信義為根基,提倡生財有道、見利思義,反對唯利是圖、不擇手段。
《喬家大院》中的喬致庸堅持以“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作為經商準則。
經商之道誠信第一,商家必須重視信用,以信譽贏得顧客;其次要講義,不能用坑蒙拐騙伎倆坑害別人;第三才是利,推崇以義製利,不昧良心賺黑錢。注重道德信譽,把“誠信不欺”作為經商長久取勝的秘訣,市場才能越拓越寬,生意才能做得興隆,利潤才會遞增。 《禮記》中說:“德者,得也。”以“德”麵對市場和消費者,不論是否抱有功利目的,從長期發展而言,必然會帶來良好的功利回報。有“德”者,自然有“得”。“想贏個三回兩回,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想做個百年老店,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
德乃商之基,無德之商無以成業。高人一籌的營銷策略、圓滑曆練的企業方針、精湛的專業技能,固然能使企業從中獲利。但是要成大事,創大業,要做一個百年品牌,還要靠為眾人所稱道的道德品質。有德商才能築高遠,高德商才能計百年。
杜邦:職業道德是我們最需要的
不管你所在的企業是什麼性質的企業,也不管你的老板是何種性格類型的人,有一點他們是共同的,即擁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員工是他們所渴求的。
古人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論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以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不斷修煉自己,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大多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