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二五年.舊中國旅行記(節選)(1 / 3)

一九二五年.舊中國旅行記(節選)

我的精神地理

作者:(日)加地哲定 翁建文 加地有定 韓養民

六月三日星期三

今天身體差不多恢複了。雖然還是有點虛弱,但是可以稍微走走。早上起來還是烏雲密布,後來雲散了。出了靈寶走了二裏路,渡過宏農河,西邊聳著一座高山,那就是函穀關。新建的二層門樓,還有一座古函關。樓上供奉著老子駕青牛的塑像。還有一副對聯:“未許田文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上聯裏的田文就是孟嚐君,因雞鳴狗盜的傳說而得名。下聯寫的是老子遇到令尹喜,留下了五千句話的故事。山勢向南北盤桓,北麵被黃河阻斷。中間隻有這一條路,連猿猴都無法通行。真是天然的要衝,天下的絕塞啊。進入關門,行走在峽道中,兩岸峻峰林立,道路如羊腸一樣盤旋曲折,山表是清一色的黃土層。天一旦下雨,積水就會淹沒車軸,就算不下雨,那如山澗小溪一樣曲折難行的小路,也是不會輕而易舉可以走過去的。這可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絕不是箱根那樣的地方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下了山就是稠桑街了。休息一會兒,吃了碗麵,沒有醬油,隻放些蔥和黃瓜,加上點粗鹽,實在無法吃進去。身體疲憊不堪,精力也將用盡。可仍得繼續步行。於是又走了二十華裏。這裏的裏有大小之分。按大裏算,日本的六丁為一華裏,按小裏十丁就是一華裏。到閿鄉縣城還得再走上二十大裏。總算是堅持走到了閿鄉,天已經黑了。今天的行程是大裏六十華裏,按日本的裏算就是十裏。以後要寫到裏數隻要沒有特別注釋的就算做華裏了。我們今晚住在城西門外的一個馬店。隻在地上鋪了一張草席,與其說是悲慘,不如說是可憐。

隻要是有馬車夫隨行,住宿肯定是在城外的馬店,城裏沒有驛站。如果旅客住城裏,讓馬車夫住城外,第二天連行李帶人都會不知去向。所以哪怕不願意,也隻能同車夫一起住在馬店。我身體還很虛弱,沒有一點食欲。和大家商量後,我一個人去城裏的飯館,要了點粥,並在那裏過了一晚。

六月四日星期四

一睜開眼睛,就看到飯館二樓的頂棚。旁邊,篠原久司睡在一塊鋪著草席的木板上。房東昨晚吸了大煙,還在打著很響的呼嚕。過了一會,吃早飯了,是棗子幹飯和小米粥。買了一根白蘿卜,卻辣得難以入口。九點的時候回到了馬店,馬卻不見了。這時,車夫也不知道從哪裏借來了兩匹馬,又可以出發了。從閿鄉到潼關有六十華裏——小裏。出了閿鄉,地勢漸漸升高了。爬到最高處舉目望去,南邊群山連綿,北麵黃河映入眼簾。下了坡就到了盤頭鎮的縣城。在那裏吃了點饅頭麵條,喝了點麵湯,又吃了根油條。然後坐著行李車又走了二十華裏,到了溫地。那時天已經黑了。最終在這裏住了一晚。雖說是住了一宿,其實還是馬店,有三間房子,一間能放兩個榻榻米要擠三個人。負責做飯的人做了拿手的豬肉湯,大家嘖嘖地發出聲響,吃得津津有味。

夜空中,月亮在雲中穿行,好清冷的光景啊。

六月五日星期五

快到溫地的時候,我們到了金陡關了。那是河南和陝西的交界,已經屬於陝西境內了。從這兒再走上二十華裏就到潼關了。漸漸地,大山與黃河相逼,路開始變得狹窄而曲折,險峻至極,而路的盡頭就是城鎮。這就是所謂的潼關。它背枕秦嶺,麵臨黃河,這又是一道關門——天下險要之地。這邊的黃河寬而淺,汽車都可以直接淌過去,把這裏稱作風陵渡。從陝州到這兒,道路險峻迂回,山壑相間,是最艱難的地方。一旦過了這裏,道路就平坦了許多,可謂是大道坦坦通長安了。

我肚子還是不太舒服,又坐上了馬車。和我一樣,篠原久司也坐了上來。調皮的三野清雄也來坐車了。就在要出發的時候,被兩省交界處的關卡給攔住了。原以為要收我們和同行的其他八位旅客的關稅,其實不然。他們是想要征用我們的馬。到縣衙一問,據說是今天班禪喇嘛要經過這裏,需要用馬,八點就可以歸還。我們拿出護照,再三交涉,也無濟於事,無奈隻好在這裏住一宿了。

六月六日星期六

因為身體的原因,我和篠原久司決定和大家分開走,從這兒到西安坐洋車去。一輛十六塊錢。

早上五點從潼關出發。想想真是可笑,一整天的時間都浪費在了潼關。在中國不管法、理還是命令都行不通。軍人和地方官員勾結在一起什麼都能幹,老百姓隻能服從。

出了關,晨風吹拂衣領,但並未揚起塵土。太陽從關山北邊升起,黃河水金波蕩漾。南邊的群峰向西蜿蜒,北邊是無際的大平原。西邊一條大路穿過原野,路西的一排柏楊樹伸向遠方。池塘裏碧綠的荷葉上,晨露如珍珠一樣閃著亮光。走了三十五裏就到華陰廟了。那廟是用來供奉西嶽華嶽神的。廟裏有古老的柏樹,叫秦柏。裏麵碑碣林立,槐柳柿柏鬱鬱蔥蔥,茂盛繁密。但是廟荒廢太久,瓦礫散落,牆壁腐朽,完全是一個廢棄的破屋子。華山在西南方,距這裏五十裏。遙望過去,參差的山峰直插雲霄,有的像將要墜落的懸崖,有的如豎起的利劍,有的仿佛屹立的仙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名山啊。這讓我想起許渾的詩句“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出了華陰,地勢就與河南完全不同了。向南,遠遠的可以望見巍巍群山,向北,展開的大平原坦蕩無垠。中間延伸著一條大道,不遠處的小丘上立著白楊、柿樹、神道碑,路旁還豎著記有賢臣、孝子、節婦的旌表牌坊。古時候來自日本前往長安的遣唐使和留學僧們都經過這條路,也看到了這些景物吧。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足以讓人聯想到曆史。今天的行程七十五裏,在華州留宿。

華州很美,人們的性情也很溫和。晚上我們兩個親手做了菜粥吃。在我們住宿的馬店上空高懸著一輪滿月,皎潔而明亮。一想起已經靠近長安,作為旅人,我們那顆孤寂的心,也平添了一絲歡愉。

六月七日星期日

清晨五點,我們從華州出發,茫茫晨霧彌漫在前行的道路上。雄偉的華山山巒連綿,伸向遠方,漸漸地變得平滑,向西北方延伸,連接著無垠的平原。向前行駛三十裏,便到了赤水鎮。這是一座鄉間小鎮。過了赤水鎮,我們走在廣闊的平原上,道路的兩旁,槐柳繁茂,地裏種著罌粟。前行二十二裏便到達渭南鎮。渭南與渭水相鄰,風光綺麗。在城中小憩,由於物資匱乏,吃了麵和饅頭算是把午餐解決了。傳說城的西南處曾是秦始皇焚書的舊址,但並不正確。前行四十裏是零口鎮。這一日,天氣燥熱,在車裏都已酷熱難耐,更不用說那徒步的一行人有多難熬了。從零口前行十五裏,度過戯河便能在路旁看到藺相如之墓。因藺相如和廉頗刎頸之交的故事而出名。

再行進十裏,到達新豐鎮。在其東南五裏的地方,就是鴻門堡,它作為項羽、沛公的鴻門宴舊址而聞名於世。再前進十二裏,便到達臨潼。途中可見驪山。山的北麓是下方上圓氣勢恢宏的秦始皇陵。此處每走一步踩踏著的皆為古跡,仿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曆史的畫卷。驪山是藍田山的北峰,正如其名,山的形狀有如雙馬並駕而行,其山麓遺留著著名的唐代華清宮舊址。

提起華清宮,便立刻讓人聯想到白居易的《長恨歌》: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許渾也曾吟歎道:

聞說先皇醉碧桃,日華浮動鬱金袍。風隨玉輦笙歌迥,雲卷珠簾劍佩高。

我仿佛看到玄宗與楊貴妃的玉輦叮鈴叮鈴作響,從宮門出來。但這也不過隻是屬於文學的世界而已,隻是被美化了的天寶文化的意象。吞六國、築長城、於阿房宮東端自建陵墓,誓言納萬世之敬仰的始皇又如何,脆弱的隻傳到二世,秦便滅亡了。作為繁榮一時的標誌,這個陵墓如今也隻是孕育著夏日芳草的一堆土罷了。

溫泉之水至今依然潤滑如初,但那不久之後,玄宗便蒙塵逃亡四川。曆史的車輪總是不斷前行而毫無回轉的餘地。回顧榮枯盛衰的曆史,現實真令人感傷又深感痛惜。時有今昔,世有興亡,唯有超時空的大自然之河川方能萬事永存。渭水清澈,湍流不息,驪山青翠,巍然屹立,夕陽沉落,餘暉映天,魚鱗狀的雲彩漂浮在空中。從臨潼的東北門進去,出南門到華清旅館,由於是軍營而不得進入。於是就借一間房的一角小憩。我們和中國人一起到地塘洗澡,今天晚上吃的又是麵條和饅頭。時值十六日,一輪皓月懸掛在驪山邊上,溫泉四周也飄浮起白蒙蒙的蒸汽。想來唐玄宗和楊貴妃也曾共賞過同一輪明月啊。

六月八日星期一

今天終於要進入向往已久的西安了。早上起得很早去泡了驪山的溫泉。華清宮的古跡已經變成了軍營,但是出示了護照還是得以進入了玄宗皇帝和楊貴妃所用的溫泉。溫泉的池子分為兩部分,裏邊的水澄清略帶藍色,是硬水有澀口的感覺,也能聞到硫磺的味道。上麵有屋頂,立柱的根基上仍然殘留著唐代雕刻著蓮花花瓣模樣的雙盤。匾額上寫著“神水驗名醫”。流水又分別流向兩個浴池。這叫做鴛鴦池。在站崗的士兵保護下我們悠然入浴,而後又參觀了兩三座建築物就離開了。

出了臨潼沿著長著繁茂石榴樹的路向西,就是過去的梨園。關於梨園的舊址由於眾說不一,因此也不知道明確的地點在哪。再走十五裏就到了斜口。過了斜口再向西北走就是灞橋。灞水源自藍田縣東,向北流入渭水,是關中八水之一。長安城橫穿灞水而建,其橋名為灞橋。古代長安的名士送別友人,都要至此橋折柳,表示送別之意。現在堤岸上仍然殘留著許多枝葉茂盛的古柳。河寬大約有三百步左右,橋是石頭築成的。橋的兩側分別有牌樓,東側的牌樓上寫著“東樓崤函”,西側有“西通關隴”的字樣。過了灞橋十裏,就是滻橋了。滻水也是關中八水之一,源自藍田西南,向北流和灞水彙合以後流入渭水。過了這座橋,就是城邙了。城邙在長安東,是南北狹長的丘陵。《宋高僧傳》和《陝西通誌》裏麵記載有一行死後葬於銅人原。在《府誌》中記載銅人原應在灞橋的東北,由於時間久遠,現在也無從考證,而且空海所寫的慧果和尚碑文中記載惠果和尚死後葬於城邙,也無從得知了。千裏迢迢要追尋祖師的遺跡,然而在這茫茫的平原上又無處探尋,也隻能仰天長歎了。城邙的一角即為長樂坡。我想象著古時遣唐使藤原賀能和學問僧空海,他們走遍千山萬水,千裏迢迢站在此地——長樂坡,遠望日夜向往的長安,他們跨上大唐特意為他們準備的二十匹馬,欣然策馬入城的風采,我真是感慨萬千,不堪今昔之別!這就是古代的長安啊!站在那長樂坡上,向西眺望長安,隻看見遼闊的平原上矗立著宏偉的城郭,大慈恩寺的塔和大薦福寺的塔依然巍峨,這是多麼壯觀啊!

皇居帝裏崤函穀,鶉野龍山侯甸服。

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

駱賓王如此歌詠過,帝王之城確實是雄大啊。陝州以來,曆經波折才到此地,如今無限憧憬的長安就在麵前,所經曆的艱辛和疲勞感頓然消失。

行八裏,至東郭門,再行三裏,便是長樂門。進了門就是東大街了。過了興慶坊,就進入了端履門大街。此地有位劉東軒先生,曾經留學日本,夫人是日本人。同文書院的學生旅行團每年都會借宿於他家。我們此次也承蒙劉氏夫婦的盛情款待。因為書院的學生來了,四、五位日本女性,現在都定居在中國,從各個地方聚集於此,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她們有的和中國的醫生結婚,有的和縣令結婚。我們乍一見便熱淚盈眶,見到日本人太親切了,百感交集,無以言表,隻有相擁而泣。在這裏的數日,由於我們兩人拉肚子很虛弱,她們特意給我們熬了葛根湯,這才慢慢恢複過來。在此期間,徒步的一行人先後趕到了。大家相視而笑,晚上圍成一桌共進晚餐,盡情享受著白花花的大米飯。然後晚上擠在樓上的一間屋子裏並排入睡。

六月九日星期二

我們在長安過了一晚。與西安比起來,我們更懷念長安的叫法。毋庸置疑,長安是自漢惠帝時期修築未央宮後才使用的名字。之後,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皆設都於此,隋唐兩朝將都城設於舊城的東南處,這期間長安達到了鼎盛時期。如今的西安城是建造於舊唐城的古跡之上,僅僅占唐代長安城的五、六分之一。五季之亂之後,屢屢遭遇兵燹而長期荒廢。入明之後得以重新修葺,於是得以完整保存的遺跡並不多。從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多少可以領略到昔日唐長安城的繁華。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由此,我們不難想象當年的繁華之景。另外,在城東南處至今仍遺存著大慈恩寺裏的大雁塔。唐代詩人岑參登塔有感: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官館何玲瓏。

登塔俯視長安城,城內外竟是如此一派絕美的光景!大雁塔南麵是曲江,西麵是樂遊原,傳說在荷花盛開的季節裏,長安城的紳士淑女們著盛裝駕馬車前來遊覽,連印度、西域以及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也聚集於此,陶醉於大唐文化之中。這一定不是誇張。

現在在西安城裏保存下來的隻有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大薦福寺塔(小雁塔)、大興善寺、碑林等,遠不及史上的萬分之一。而且也沒有遠古的氣息。

今天從早就下著雨,我靜靜地躺在劉家二樓,緩解一下旅途的疲憊。下午,劉家兒子盡東道主之宜帶我們去遊玩碑林。碑林從端履門街南口進,朝西走,在孔廟的西側。入口處有個叫博古堂的賣拓本的小店,專門麵向日本人做生意。進入碑林,果然石碑如林並排佇立,漢碑、六朝、唐、宋、明直至清代的碑,其數量多達數千座吧!據說唐代開成二年,國子祭酒鄭覃等人校對周易、尚書等十三經的石經,力爭石經都準確無誤。那些石經就在眼前。另外關中的其他的碑碣也都珍藏於此,其中有多寶塔、聖教序、不空三藏碑以及景教碑。後來,我選中了一本拓片集,就是把西安碑林中有名的五十五塊石碑,製成拓片彙集為一冊,我購買了一本並委托他們送到了北京。後來我們遊玩西門附近的幫子市街之後返回住處。晚上吃著聚集來的太太們親手做的鋤燒,喝著地方名酒苦南酒,一行人興致頗高。

六月十日星期三

清早,我們四、五個人一同出了南門。城外壕溝圍繞,沿路的白楊樹高大筆直,茂盛挺拔。在南門外的郊區,沿著田壟向南行約十丁(1090米),便到達大薦福寺塔。大薦福寺在唐代都城的朱雀門街以東,在北邊第二開化坊裏。善無畏三藏曾在此修行,唐代神龍以後,佛經的翻譯活動都在此寺內進行。現在寺內保留有山門、中門、佛殿以及四角十三層的磚塔,但塔內不允許登爬。這裏現在被用作兵營,隻有這個塔才是當時唐代遺留的建築。出了薦福寺向正南方走十丁,在一片田野的正中央看見大興善寺。該寺應在唐代的靖善坊內。是不空三藏的住房,陳列在碑林裏的那塊不空三藏碑原先是陳設在這裏的。山門上掛著大興善寺的匾額,如今已經甚是荒廢,成了士兵們的宿舍。在朱雀街以西的第七坊延康坊應該有個西明寺。於是便往那個方向去找找看,但完全看不到西明寺的影子。離開這裏便徑直去看大慈恩寺。它位於唐城朱雀街以東、第三街的晉昌坊、啟廈門入口處。裏麵有座四角七級三百尺的磚塔。唐代神龍之後,每年在此張榜題名考中進士者,成為慣例,並保持至今。傳說曾有一隻大雁從這飛過,掉下來而被埋在了這裏。由此命名該塔為大雁塔,與此相對,薦福寺的塔又被稱為小雁塔。登上大雁塔,向南遠眺,隱約可見終南山,北麵可見大唐故城舊址,位於渭水南岸方圓四十裏,向西遠眺,零星可見五陵。塔附近的東南方有曲江舊址,北邊即現在的城郭南麵,有些地方,原來的街坊痕跡,原田每每。外圍種滿防風林的村落也依稀可見。所謂麥黍之歎大概就諸如此類吧!從前弘法大師空海灌頂之地的青龍寺在哪一帶呢?近處小丘磊磊,尋此探彼,皆非所求,尚知今日尋古何其難,追懷之思焉能盡!下塔,穿過成熟的麥田返回城裏。

城內寶慶寺裏殘存著一座六角七層的塔。這也是唐代的建築,內部鑲有佛像,此佛像做工極其精細。之後,遊覽了西城和圖書館。這裏有古物陳列所,收集長安附近的石佛、金佛、石人、石馬。回到住處,劉先生剛好也從華陰回到家。聽說,青龍寺在南門外東南五裏,有個叫祭台村的地方,那裏有小學,其內有座石佛寺,也就是原青龍寺的舊址。明天定要去看看!

六月十一日星期四

今天要去參觀青龍寺古跡,我便早早地獨自一人從南門出發了。按劉先生所說的,我向大雁塔方向行進了大約三裏(日本裏數)後,又向東南走了大約一裏,沒多大功夫便到了祭台村。村子大約有八十來戶人家。有一個小學校,在一扇門前立有石馬,門上題有“古石佛寺”幾個大字。寺院雖小但是設有佛殿。青龍寺原本位於唐京城朱雀街東第五街,即皇城東第三街由北向南第八家的新昌坊的南門以東。現在,看一下我們的大致方位,西南偏南處可見大慈恩寺,大薦福寺則在西北偏西處。北背丘陵,南則視野開闊。《長安誌》裏寫到青龍寺北枕高原,北枕高原,南望爽塏,為登眺之美。那麼,青龍寺就該在這附近吧。唐坊應該還留有基礎吧,以保留至今的兩座塔作為線索來尋找其遺跡的話,應該不難找出其原址的。或者通過研究發掘文物得到實證也能夠明確判斷出其所在位置。然而,我現在並沒有做這些事的時間。桑原騭藏和新義真言宗的和田弁瑞師曾經認定此處便是青龍寺遺跡,我也有著同樣的認識!

應寺院僧侶之邀,我在寺院大殿的牆壁上題詞後便離開了。題詞為:“大正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予謁此處,該寺是青龍寺之故址,密教根本道場也。嗟法燈既絕,和尚逝久,感慨無量;所願法燈再燃,佛日增暉。日本國密乘沙門,加地哲定識。”

六月十二日星期五

由於沒有及時雇好馬車,今天還要在長安呆一天。據來自上海的一篇報紙稱上海的中國學生因對日紗問題深感同情,對租界進行了遊行示威活動,遭到印度巡查的槍擊,死傷數名。中國的排外運動好像從排日逐漸擴展到排斥其他所有國家了,各地檄文不斷,紛紛開始了積極地宣傳工作。這則報道的日期是六月一日,今天,終於傳到了西安人的耳朵裏了。

不知在接下來的旅途中,事態會如何發展。對此我深感不安。

下午參觀了西門外的崇聖寺。出西門行進約三華裏後,在道路北側坐落著一座古色蒼然的寺院。這便是崇聖寺。該寺始建於隋朝,最初名曰濟度寺,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將其改稱為靈寶寺,至儀鳳三年兩寺合並稱崇聖寺,這便是如今的崇仁寺。這附近應該是醴泉坊,有舊波斯胡寺,襖祠以及醴泉寺。據《長安誌》記載皇城西第一街、從北邊數第四坊的布政坊,其西南角有胡襖祠,可以推斷皇城的西北方則曾是異教徒聚集居住的地方。

在崇仁寺寺院內曾經發掘過八尊石佛頭像,如今被供奉在佛殿裏邊。我覺得這應該是唐朝的作品,佛頭部像梳著螺發,戴著寶冠,表情柔和忍辱,讓人不禁浮想其當時的風采。

六月十三日星期六

舟車的交涉還沒有進展,所以今天還在長安再呆一天。明天要去渭城了,就利用今天,好好休息一下,順便整理一下長安的風情和自己的心緒。首先拙作古詩一首。

長安懷古

渭水東流雍關遐,長安古今人事多;

藍田玉煙雲間還,曲江草深石見荷;

桑門道士棲息地,終南山上今奈何;

慈恩薦福今猶在,青龍何處陵波阿;

落日古城千古恨,銀鞍白馬埋麥禾;

聖王蒙塵蜀山路,今看貴妃馬嵬坡;

灞水楊柳枝猶繁,主客離情共吞沱;

銅人原上一行墓,茫茫漠漠年歲過;

驪山北麓溫泉滑,榮華不知空治痾;

周秦漢唐王城跡,榮枯盛衰一笑嗬。

接下來,就是錢的換算,這是相當麻煩的事了。例如,一個銀元相當於三百錢銅子兒(銅幣),一個銅子兒相當於吊子小紙幣二十文,這樣一來,一銀元就相當於五千八百或六千吊子(文),後來青銅錢代替了吊子,一枚就是一文,而且銅貨和吊子的價值在各地卻是有差異的。要掌握這些貨幣間的換算是很難的,在盛唐時期人們都說“牡丹一株何萬文”,若是用現在的貨幣換算方式來計算的話,真有點難以想象。

其次,要記錄一下老鷹那敏捷的動作了。假設路上走著一個男子看起來心不在焉,而且手裏還拿著食物,那麼樹上的老鷹一看到,便會俟機進攻,速將其手裏的食物搶走。正如日文諺語裏有一句:“油炸豆腐被老鷹給搶走了”,比喻“好不容易到手的寶貝被突然搶去”,在我們這一行人之中,總是那些看起來落落大方的同伴被襲擊,嚇人一跳。

最後就是關於三種美食了,苦南酒、天南酒以及米酒。在夕陽西下的時候,走上街頭,隻見街邊已架起了鍋子煮著米酒,一杯大約兩百文。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一顆雞蛋進去,又是另一番風味。

雖然現在寫著如此愜意的事,但明天還是要繼續辛苦的旅行。我們十四人在劉先生家打擾了七天之多。要照顧這麼多人,他們是多麼勞累呀!真的感謝,感恩!

六月十四日星期日

一大早,我們便告別了長安。再見吧,長安!再見了,雄偉連綿的終南山!再見了,不知何時會遭遇毀滅的大慈恩寺的塔!我要謳歌讓我領略雄姿的大唐文化!同時也向風韻不再的古都長安城址,以及埋葬了無數古人的原野,道一聲再見!

我們乘坐一輛騾車駛出西門。我們走南路的九人同走北路的五人告別後,便向蘭州方向行進。沿著西郊柳樹成蔭的道路,我們向西北方前進,來到了前天剛參觀過的崇聖寺門前。這便是龍首原的故址。據此十五裏處的三橋鎮,在其西南十裏處便是秦阿房宮遺址,在其東北五裏處是漢未央宮遺址,鎮上的東鎬水便是周代鎬京故地,真可謂一步步都充滿了曆史。現如今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能看到的隻剩下寂寥寬闊的平原了。臨近鹹陽的地方有一條灃水。清冽的河水中,魚兒歡快地遊來遊去。我們在這裏乘涼,洗了浸滿汙垢的汗衫。趁著衣服晾幹的當兒我們午睡了片刻。不久,我們便從南大門進入鹹陽城。鹹陽曾是秦朝的都城,南至渭水,北負丘陵。因山水皆位於陽麵則稱之為鹹陽。這裏形成一個天然城郭,所謂的秦川八百裏便在此了。放眼城北,在十五裏處可見一個又一個的土包,那便是周代文武成康諸王的陵墓以及周公太公魯公的諸公陵墓。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樂府《渭城曲》,便誕生於此地。

如今的鹹陽城沒有一處可看的。這裏距長安城大約五十華裏。今晚要寄宿在西門外的馬店裏。我不由得想起了許渾的《鹹陽城西樓晚眺》中的“一上高城萬裏愁”的詩句。

六月十五日星期一

一大清早我們便從鹹陽出發了。早晨的鹹陽被淡淡的晨霧籠罩。鹹陽向西有兩條路,南路和北路。走北路的話,越過六盤山就到蘭州了,走南路的話,要經過渭源、狄道便抵達蘭州。人們多走北路,南路人跡稀少且路途艱難。從鳳翔往南越過秦嶺山脈就是蜀棧道。當年的玄宗皇帝也是走此路到鳳翔的。此路平平坦坦,南臨渭水,北負丘陵,這些丘陵都是高低相同,東西約長七十多裏。如此雄偉的景色在日本是看不到的。在離開鹹陽約二十五裏的地方有個馬跑泉,傳說唐太祖來此地田獵時,把馬拴在樹上,恰巧在那個時候有清泉湧出。湧泉如珍珠,清澈見底。我們在這裏吃過中午飯後,又走了大約二十五裏路便到了興平縣。遠遠地便可看到城內有兩座高高聳立的塔。接下來便到了馬嵬坡,這裏因楊貴妃香消玉殞於此而名揚四方。“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長恨歌》如此描述了當年的情景。如今在馬嵬坡還有祭祀楊貴妃的祠堂,據記載,當年玄宗西狩,貴妃逃至此地,貴妃因叛賊所逼而被刺死,玄宗悲傷至極,逃亡蜀地。如今鎮西一裏路的北側還留有貴妃墓,寫著“碑記唐玄宗楊貴妃之墓”。旅行至此的人感慨萬分,賦詩一首,將其刻在墓門側麵的碑上。如今,這個地方的人長得和當年那些勇猛的武夫一般麵目猙獰,活像土匪。向東再走十五裏便到了扶風鎮,這裏有土匪窩之稱,也令馬夫們十分恐怖。據說今天之內便能到達武功。我們寧可步行也不願意遭土匪襲擊,於是便拖著兩隻沉重的腳走到了武功。今天一共走了一百四十多裏路,大家都十分疲勞,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原本打算住在南門外的馬店裏,後來去縣衙門拜訪了一下,應王集才縣令盛情之邀我們便住在衙門裏了。而這位王縣令的夫人,就是前幾天不顧路途遙遠,曾到長安來歡迎過我們的那位十分溫柔賢淑的日本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