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地圖不賣“洋人”
文 | 李開周
假設有一天,你“啾”一聲回到宋朝,站在北宋汴梁或者南宋臨安的禦街之上,東瞧瞧西看看,沒有認識的人,也沒有認識的路,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找人問路?對不起,你一口現代版普通話,跟宋朝版的普通話相差太遠,人家聽不懂。
去路邊的書店裏買份宋朝地圖?嗯,這倒是個主意,但我必須提前告訴你,萬一書店老板不把地圖賣給你,你可千萬別跟人家急。
我知道你在穿越之前已經去古玩市場買了一麻袋宋版銅錢,我知道你去書店買地圖的時候拿出來的是銅錢而不是人民幣,我知道你擅長打手勢,即使不會說宋朝普通話,也能讓書店老板明白你要買地圖而不是借手機。但我還是要告訴你,你買得到地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宋朝當然有地圖,宋朝的書店裏當然賣地圖,但是地圖這東西並不是誰想買就能買的。如果你穿著宋朝服裝,帶著宋朝口音,如果書店老板相信你是宋朝人,你也許能買到地圖,然後按圖索驥,抵達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而如果你西裝革履或者背心拖鞋,如果你張口hello閉口see you,你肯定買不到地圖,甚至還很有可能被當成外國間諜,給人五花大綁扭送到“軍巡鋪”,也就是派出所。
為什麼?因為你是穿越者,你一身奇裝異服、一口奇怪口音,免不了會被當成外國人。而大宋朝廷早有嚴令,地圖隻準賣給本國人,不許賣給外國人。
為什麼不許把地圖賣給外國人?跟宋朝國情有關。
宋朝那會兒中國並不統一,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有遼國。後來遼國滅了,大金又興盛了。再後來大金滅了,蒙古又興盛了。總之從北宋立國到南宋滅亡,中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割據意味著對峙,對峙意味著打仗,終宋一朝,跟吐蕃、西夏、契丹、女真和蒙古輪番打仗,打得大宋焦頭爛額,打得中原地區和江南一帶總是彌漫著濃鬱的敵情意識。為了減少戰敗的機會,為了防止敵人掌握大宋的內情,宋朝政府把地圖抬高到軍事機密的程度,能不讓敵人看到,就不讓敵人看到。另一方麵,宋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行商走州過縣,士子進京趕考,都離不開地圖,所以朝廷隻禁止外國人購買地圖,不禁止本國人購買,以免影響到本國人民的生活。
豈止地圖,就連南宋中葉全國各地普遍編寫的地方誌,都不能賣給外國人,因為地方誌裏一般都畫著當地的山川河流和主要建築,如果讓外國人買走,回去他們憑借這些地方誌侵略我們怎麼辦?所以幹脆統統禁掉,隻許宋朝人買,不許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西夏人、吐蕃人甚至朝鮮人購買。
朝鮮跟宋朝本來並不接壤(中間隔著遼國),而且朝鮮還是宋朝的附屬國,為什麼連朝鮮人也防著?因為朝鮮奉行的是兩邊討好政策,遼國強盛的時候,它同時向宋朝和遼國稱臣;金國強盛的時候,它同時向宋朝和金國稱臣。對於這樣的騎牆派,宋朝統治者是很反感的,以至於把朝鮮人看作是契丹人和女真人的密探,禁止他們購買大宋的地圖和地方誌。
宋朝沒有複印機,更沒有數碼相機,官方禁止外國人購買地圖和地方誌,外國人如果特想把大宋的地理形勢帶回本國,隻能比葫蘆畫瓢抄錄下來。不過宋朝政府也不是吃幹飯的,別國使臣來到宋朝,宋朝必定要配備“館伴”若幹名,寸步不離地陪伴他們,表麵上是為了讓外國使臣吃好玩好,實際上是監視他們,防止他們抄地圖。等到外國使臣出境,經過海關,還有一番例行搜檢,看身上有沒有攜帶地圖和地方誌的抄件,如果有,一律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