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圖書市場上,不讓老外購買的印刷品並不僅限於地圖和地方誌這兩項,許許多多偉大的曆史著作,例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新唐書》、《舊唐書》,包括司馬光主持撰寫的編年體巨著《資治通鑒》,都嚴禁外國人購買。宋朝政府是這麼想的:曆代史書裏記載了上古以來的大小戰役,蘊含了豐富的軍事技巧,這些寶貝最好別讓大遼、大金和西夏諸國看到,這些國家的軍事實力已經超過大宋了,再讓它們從史書裏學會兵法,我大宋豈不要亡國滅種嗎?
咱們現代人看了宋朝政府的想法,會覺得天真,甚至愚蠢。沒錯,宋朝政府確實很愚蠢,那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迂腐官員永遠也看不見自己的邏輯充滿漏洞:既然曆代史書那麼有用,既然史書裏蘊含了豐富的軍事技巧,那些飽讀史書的學究為什麼變不成軍事家?被那些學究指揮的宋朝軍隊為什麼還總是吃敗仗呢?若幹年後讓大宋徹底亡國的,恰恰是從來不讀書、更加不讀史書的蒙古軍隊。
我們熟悉的兩個宋朝大文豪歐陽修和蘇東坡,在這種問題上同樣表現得非常愚蠢。
歐陽修曾經提議把《宋文》列為禁書,理由是該書裏麵“多是議論當今時政之言”,“竊恐流布漸廣,傳入北虜,大於朝廷不便。”(《歐陽修集》卷108《論雕印文字劄子》)也就是說,他擔心這種議論時政的書籍被遼國人看到,借此窺探大宋的內政。其實遼國和大宋互派間諜已有幾十年,窺探對方內政靠的是實際觀察,一本破書能派什麼用場!
蘇東坡則三番五次呼籲朝廷對朝鮮硬起手腕,一是不讓朝鮮使臣繼續進貢,二是不讓朝鮮商人來華貿易,三是嚴禁本國海船去朝鮮貿易(事實上他做杭州知府時就私自下達了這一禁令,使寧波地區繁榮了上百年的進出口貿易突然中斷,給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四是堅決不能再讓朝鮮人購買中華書籍。他說:“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為利,度其本心,終必為契丹用。”(《蘇軾集》卷63《論高麗買書劄子》)意思是說朝鮮表麵上歸順宋朝,暗地裏歸順大遼,對於這樣的附屬國就得給點顏色看看,一本書都不能給它。每次讀到蘇東坡這段話,我都要怒不可遏:想讓別國歸順,你得想法設法讓自己國力強大,搞閉關鎖國不是找死嘛!
請不要誤解,我並不是說讀書沒用,而是說靠讀書起家的宋朝官員過於誇大了書的作用,跟周邊軍事強國作殊死搏鬥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如何發展經濟和增強軍力,而是怎樣避免讓敵人讀到自己的書,這是多麼迂腐多麼愚蠢的思維方式!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兩國搞文化交流就等於互派間諜,去海外開設“孔子學院”更是等於自殺。
不可否認,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但是在氣度上遠遠不及漢朝和唐朝,一是因為宋朝國力太弱,二是因為大宋朝廷的格局太小,太缺乏自信。你想,連一張地圖都不敢賣給老外,連一冊曆史書都不敢讓它出境,唯恐敵人憑著一張地圖和一冊史書就能顛覆我國政權,這不是缺乏自信又是什麼呢?
最後補充一點:大宋朝廷不光在敵人麵前缺乏自信,對本國人民也缺乏自信。有北宋中葉的出版審查為例:“民間每欲開版,先具本申屬州,為選有文學官二員,據文字多少立限看詳定奪,不犯上件事節,方得開行,有涉上件事節,並得破版毀棄。”(《欒城集》卷42《北使還論北邊事劄子》)民間想印刷一本書,先得把樣書交給官府,由官府派人審查,審查通過才能印刷,如果通不過,對不起,得把印版毀掉。摘編自財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