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到書,那就聽書吧,好在家家差不多都有一件 “電器”,那就是收音機,每天定點播放的小說評書聯播節目吸引著千千萬萬像我這樣渴望讀書的少男少女,《水滸傳》、《西遊記》、《薛剛反唐》、《五鼠鬧東京》這些經典評書成了我最愛聽的節目,也是我早期接觸文學作品的另一條渠道。每天中午十二點半雷打不動,總是守候在收音機旁,遇上老師壓堂,放學晚了,便一路飛奔回家,若還是晚了,索性就在馬路邊上的大喇叭下聽,也聽得津津有味,那時,城市道路的繁華地段每根電線杆下麵就有一個木頭匣子,那是區廣播站安裝的,每天也是定時播新聞,天氣預報,評書聯播之類的節目。總之,那時的我寧可錯過了飯也不能錯過精彩的段子,那些章回小說在說書藝人聲情並茂的演繹下,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活脫脫展現在我的腦海中。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已被封塵在那個時代了。如今孩子也我當年那般大了,沒有書看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複返,孩子們幸福地生活在書的海洋中,隻可惜幸福得沒有了選擇:他們沉迷於動漫,玄幻小說,網絡文學,如醉如癡,這些時代文學書壓斥著我們的經典名著,那些小時候渴望拜讀的古今中外的無數的名著卻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無人問津,成了時下孩子讀不懂或讀不下去的過時貨。
站在偌大的書店裏,色彩斑斕的書吸引著眼球,看得人眼花繚亂,於是會毫不猶豫選擇一大堆心愛的抱回家去,可是仍不能靜心去讀。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閱讀的民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典著作多如繁星,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崇尚讀書,關於讀書的故事不勝枚舉,如“囊螢映雪”,是說車胤把螢火蟲裝在沙袋裏照著讀書,孫康在寒天裏用雪光映著讀書的故事。其實有人做過實驗,無論螢或雪都不能亮到讓人讀書的程度,這則佳話是蘊含鼓勵人們讀書的熱情的。又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紅袖添香夜讀書”,這是多少莘莘學子夢想的一種享受呀。甚至我們的祖先孔聖人也讀到了韋編三絕,發憤忘食,以致樂以忘憂,老之將至的境界。浙江桐鄉一位叫歐福禮的環衛工人,酷愛閱讀中國古典書籍,他把別人用於聊天的時間都用來閱讀,一讀就是30年,讀書永遠是他生活中的最大快樂。
法國是世界上喜愛閱讀的國家之一,人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他們在專注地、忘我地讀書,自然得像呼吸一樣,難怪上海領事館的法國總領事鬱白先生在回國時,能從中國買回兩噸的書籍,太讓人欽佩了,我想,如果換作中國人,會不會從法國帶回的是兩噸葡萄酒。想想國人讀書的功利性,真有些自慚形穢,一本民國時才被發現的地攤貨《三十六計》竟然早已家喻戶曉,《孫子兵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酒桌妙語》、《官場厚黑學》、《攻心術》這一類的書籍在中國的家庭也不在少量吧。
閱讀真的是一種享受,午後的窗外,小院無人,抱膝獨坐,讀讀《莊子·秋水篇》是何等的愜意;菊花滿地,案有旨酒,開懷暢飲,了無塵念,讀讀陶淵明詩是何等的陶醉;大雪漫天,爐燈小坐,淡日臨窗,茶煙繞案,瓶花未謝,尚有餘香,讀一篇六朝小品又是何等悠然……
有書讀的時代要珍惜,曆史上焚書坑儒的事更不會再重演,在這個物質生活相對富裕的時代豐富精神生活應該成為時下人們的追求。讓讀書延伸甚至超越我們的生命的意義是最有意義的事。
祝曾姿
園田淡隱
——《歸園田居》有感
或許,有時候你會於那微微漸亮的晨光中聞到淡淡的青草香味,輕輕淺淺,絲絲縷縷,卻足以讓你魂牽夢繞。
深深的山林,仿佛仍在甜蜜的睡夢裏,那靜謐的呼吸,是山風吹打樹葉的聲音。我仿佛置身於那寧靜的山林,看到一位衣著淡然質樸的男子拍打著身上的風塵從曆史深處緩緩走來,他輕盈地穿過林子,素雅的白衣飄然閃過。很快,這個在我眼中有些仙風道骨的男子忽又不見了蹤跡……
我在找尋他,可卻難覓。隻見那山林後幾間矮小的草屋,幾棵榆柳吐著綠絲,幾株桃李熠熠地開著桃色的花。夜像是觀音用柳條灑出的仙水,是透明的,輕輕流動著,夜像是一張幕,一層紗,暮靄如牛乳般劃過,藏藍色的夜幕上暈染了幾縷流動著的水,還有幾顆柔軟的星,輕輕眨著眼睛,幾縷青煙在空中緩緩上升,又輕輕下沉,漫漫流動,在空氣中彌漫。
幾聲雞鳴,天空微亮,那南麵的田地又出現了那熟悉的白衣,男子淨白的麵上滲著涔涔的汗,細細的手拿著鋤頭。
一絲清冷的菊香輕輕飄來,空靈的味道,刺痛著我。那菊,冷傲清高,因風骨仍存而被我喜愛。我拾起地上的菊,準備將它帶回,夾在書中散出沁人的香。
男子,輕輕走了,手執一朵潔白的菊,消失在田間的小徑上,身後隻餘一縷恬淡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