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書香四溢(1 / 2)

讓書香四溢

放歌草原·書寫百姓

作者:樊曉玲

曾祖父是個極有學問的人,據說早些年曾經做過翰林,後來又做過小學的校長,這是我的家族裏很值得炫耀和自豪的事,按道理我本該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可是事與願違,因此我從小異常羨慕那些書香門第的子弟,不過長輩們說文革時曾祖父藏在地窖裏的書也曾經燒了三天三夜才燒完,這是我的家族的不幸,隻可惜我們這些後輩們不能一飽眼福了,可能從那時起我們家便真的不再是書香門第了。

兒時,家裏不曾有過幾本書,記憶中除了小紅書外,似乎就是翻得早沒了封皮的小人書,小人書是那個年代的標誌性讀物,又叫連環畫,它是根據文學作品編成的加入配有插圖的簡明文字腳本,主要是線描畫,在那個沒有動漫與電視的時期,它幾乎成了七零後們的僅有的精神慰藉,大街小巷時有書攤出租小人書,一毛錢管飽看,吸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 我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如《雞毛信》、《孫悟空》、《小英雄雨來》就是在那個時候看的,從那些用簡短的線描繪出來精彩作品中,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如海娃、孫悟空、雨來等,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人世間的最簡單最淳樸的真善美。小人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一套《紅樓夢》的連環畫,說是一套,那是誇張,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那套小人書究竟共有多少冊,那時我雖擁有十多冊,但它們根本不連貫,可是當時真是太渴望了,真有些“饑不擇食”了,拿著千湊萬湊的那點錢,買下了那套殘缺不齊的寶貝。即便是這樣的半套書,一頭紮進去,也能忘記了吃飯。懵懵懂懂的讀到了渴望已久的《紅樓夢》,也是倍感驕傲。雖然殘缺不齊,內容不能連貫,可仍然愛不釋手,這套連環畫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作者僅用最簡單的線條就能勾勒出了中國古典建築,亭台樓閣的婉約美,人物造型及著裝上的中國式的古典美,不用著色,不施粉墨,但我認為它們堪稱小人書的經典之作,那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最美的連環畫,從中認識了不少的紅樓人物形象,也是從那時起,我所知曉的紅樓人物造型就在我腦中定格了。隻可惜最後在搬家時丟失了。

童年除了看小人書,讀書甚少,距離現在小學生閱讀量十萬,中學生閱讀量三十萬差之甚遠。正值求知的年齡,對書太渴望了,可是借又借不到,因為周遭的人是一樣的,家家都為填飽肚皮而疲於奔波。左鄰右舍沒有幾家有藏書的,也更沒有閑錢去買那些不能當飯吃的書。

讀不到書,那就聽書吧,好在家家差不多都有一件 “電器”,那就是收音機,每天定點播放的小說評書聯播節目吸引著千千萬萬像我這樣渴望讀書的少男少女,《水滸傳》、《西遊記》、《薛剛反唐》、《五鼠鬧東京》這些經典評書成了我最愛聽的節目,也是我早期接觸文學作品的另一條渠道。每天中午十二點半雷打不動,總是守候在收音機旁,遇上老師壓堂,放學晚了,便一路飛奔回家,若還是晚了,索性就在馬路邊上的大喇叭下聽,也聽得津津有味,那時,城市道路的繁華地段每根電線杆下麵就有一個木頭匣子,那是區廣播站安裝的,每天也是定時播新聞,天氣預報,評書聯播之類的節目。總之,那時的我寧可錯過了飯也不能錯過精彩的段子,那些章回小說在說書藝人聲情並茂的演繹下,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活脫脫展現在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