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生命和熱血鑄就崢嶸歲月(1 / 2)

用生命和熱血鑄就崢嶸歲月

敖德斯爾紀念專輯

作者:哈達奇·剛

2013年2月21日,蒙古文學的一顆巨星隕落了,我們失去了一位文學先驅,在蒙古文學這片沃土上孜孜不倦耕耘長達60多年的老師,我們將永遠懷念這位當代蒙古族新文學奠基人之一、我國蒙古族母語創作首屈一指的文學巨匠——敖德斯爾老師。

敖德斯爾老師的文學生涯,與他畢生為之奉獻的內蒙古人民的命運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曆史進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與當代蒙古文學尤其是蒙古族母語小說創作的繁榮發展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與一代又一代文學新人的成長進步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不久,敖德斯爾老師便拿起筆,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和舞台劇形式,開始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一步,以便讓廣大指戰員和老百姓在硝煙彌漫中看到一束束怒放的戰地野花,煥發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滿懷激情地參與到保衛和建設剛剛誕生的內蒙古自治區的火熱鬥爭中。據敖德斯爾老師回憶,當時部隊大多數指戰員不懂漢語,所以他隻能用他們最熟悉的蒙古族母語創作。他的處女作,就是一首蒙古語歌曲《騎兵之歌》和舞台劇《酒》。從此,他不改初衷,一生用主要精力從事母語創作。關於他的這部舞台劇的體裁,在《敖德斯爾文集》(蒙古文)第10集中,標題下注明是“歌劇”,劇本介紹中卻寫著“話劇”,看其內容既有大量對白,又有不少演唱歌詞。這就是後來人們所指“蒙古劇”。由此可以認為,它是當代最早的一部蒙古劇作品。其實,敖德斯爾老師最初不是寫小說的,他早期的獲獎作品也不是小說或散文。1952年,在全區紀念《講話》發表10周年文藝創作評獎中,他的歌劇《草原民兵》獲一等獎,他的歌曲《戰鬥裏成長》、《歌唱英雄》獲三等獎,他最早獲全國獎的作品也是一部獨幕話劇《草原民兵》,1956年,獲全國獨幕劇彙演二等獎。敖德斯爾老師真正與小說創作結緣,則是1956年5月參加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以後的事情。他天賦極高,又有了8年多的創作經曆,那才叫心有靈犀一點通,從文講所畢業後,相繼發表了《遙遠的戈壁》、《孤女》、《老班長》等小說作品和《小鋼蘇赫》這部當代蒙古族兒童文學開山之篇。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他以驚人的創作激情很快成為蒙古族小說母語創作的領軍人物,也僅僅用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跨入了全區乃至全國領先行列。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如《阿力瑪斯之歌》、《撒滿珍珠的草原》、《旗委書記》、《春雨》等相繼問世,奠定了他在當代蒙古族新文學奠基人的曆史地位。這一時期,他在散文、兒童文學、電影文學創作方麵,也都有劃時代的作品發表,例如散文《額吉淖爾》、《烏那根布日都》、《牧馬人之歌》,兒童文學《草原傳奇》、《在溫暖的懷抱裏》,電影文學《騎兵之歌》等。

回顧我區乃至中國蒙古族母語小說創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比起同時期的詩歌創作,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當時葛日樂朝克圖、色仍維紮布、剛普日布等幾位老作家及其作品已經很有名氣,也有發表如中篇小說《路》、《井邊上》等堪稱代表當時蒙古族母語創作最高水準的作品,但沒有哪一位作家像敖德斯爾老師那樣,傾注全部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到母語創作中,並有那麼多作品如泉水般湧出。遺憾的是就在他創作熱情最旺盛、朝著高峰攀登的時候,刮起一陣“文藝整風”的風,從1964年9月起他被迫放下了手中的筆,這一放,又遇上了長達十年的“文革”。作為晚輩,我們是多麼痛恨那個非正常年代和殘酷運動給整個文學事業帶來的洗劫和摧殘啊!可以清楚地看到,敖德斯爾老師從1956年涉足小說創作之後,一路坦途,勢如破竹,到了1962年、1963年和1964年這三年,完全到了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的創作狀態,如趁風使舵、順勢揚帆,勢必將到達更加輝煌的彼岸。可是船就此擱淺了。這一損失,無法用一般言語形容,真不知有多少經典之作未能見諸筆端,未能見到明媚的草原春光!不過,敖德斯爾老師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從1970年代末起,他把所有時間和精力全部獻給了他所鍾愛的文學事業,以更加刻苦的勤奮來力圖追回丟失的光陰,甚至組織上把他任命為內蒙古文聯常務副主席,他也沒在辦公室呆幾天。有付出就有收獲,而且是驚人的。2006年,《內蒙古作家傳略》有個簡略的統計,他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3部,中篇小說16部,短篇小說80多部,散文、隨筆150多篇,文藝理論文章100多篇,電影劇本2部,話劇、歌劇3部。事實上,這個數字還應該翻一翻,因為他的作品全部譯成了漢文,而不少是由他自己翻譯的。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電腦,全部要手寫,那麼多作品都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爬格子爬出來啊!關於他如何醉於創作,他的女兒薩仁托婭有非常形象的描繪,她說:“我們小時候,晚上睡覺從來都是開著燈的,以為睡覺就應該開著燈。後來長大成家立業了,卻有些不習慣關燈睡覺了。” 那時屋子小,全家人擠在一起,敖德斯爾老師開著燈寫作,全家人也就習慣了燈下成眠了。我們的文學巨人,就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