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其貌不揚的雞肉樽,屬外來係融合食物文化中的中堅力量,但因在當地極流行,所以已成了當下舌尖上的巴西的一部分。尤其推薦在世界杯期間作為啤酒的好搭檔出現。
雞肉樽的樽,其實指造型。雞肉打成泥,混合入點其他神秘配料,再裹上麵粉—繼續滾一圈麵包糠,上油鍋,炸上幾分鍾,即可。跟著名美式快餐店裏的炸魚板、雞塊一樣的簡單烹調法。造型為水滴型,金燦燦的,奶香撲鼻。外皮酥脆,餡料豐美,口感層次不錯,是為烤肉和黑豆飯錦上添花的小食。做法看似簡單,其實也深有背景淵源,隻是考證起來更是一番遷徙史。
它來自歐洲。巴西是個移民國家,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追溯到19世紀初,他們普遍來自葡萄牙、意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和烏克蘭。而北部和東北部多為土著,部分具歐洲或非洲血統。東南部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在整個南美最富裕的大都市聖保羅,還有20萬華人駐守當地做生意。移民國家的共性是多民族大融合,所以巴西人擁有融合生活方式,但流傳在外的巴西菜看上去還是有點乏善可陳。
甘蔗酒大名在外,已成為世界三大蒸餾類酒之一,僅次於伏特加和燒酒。
美國人尤其對其厚愛,《InStyle》雜誌曾將巴西甘蔗酒評為世紀最熱銷的飲料。但比起生產量來說,甘蔗酒的出口量還是一個小數目。它在巴西當地的盛產程度由以下數據可見一斑—巴西境內擁有超過5000個品牌和30000家特色的地區性公司,“盡管都是一些小規模的,但仍表明了受眾度”。巴西飲料協會提供數據,甘蔗酒出口量約為150000000升,並且以每年10%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西以其天時地利人和成為最適合甘蔗成長的地方,最早的甘蔗種植始於1532年—當時,糖是一種重要的出口品。而甘蔗酒的雛形,不過是將甘蔗汁煮糖時,表麵漂浮的發酵泡沫。為淨化糖的提煉,這種泡沫被當時的有誌之士提取並被命名了一種動物名稱:Cagaca。在之後不久的1540年左右,它就升級成了Cachaca,因為很快就有聰明人發現當甘蔗汁被聚集在發酵罐時,可以獲得比較高的酒精度。
Cachaca在巴西當地是人人熱愛的家常酒—度數不算高,但仍屬烈酒。一般用於做基酒調製其他豐富口味雞尾酒,當然也可直接飲用。一些人喜歡將它加冰喝,更別有一番酣暢。甘蔗酒作為巴西曆史上意義重大的一個“道具”,還曾承載過“愛國的催化劑”。1850年,它開始成為民族主義和反對外國侵略的象征,一度被譽為“自由的飲料”,尤其是為對抗葡萄牙紅酒和“一種叫bagaceira的酒”。
以甘蔗酒為基酒的雞尾酒有很多種,一般有青檸、黃檸、百香果、芒果、獼猴桃等。最知名和最受歡迎的是青檸檬甘蔗酒,葡萄牙語:“Caipirinha”,以青檸檬,糖,冰和甘蔗酒混合製成。炎炎夏日裏來一杯,不亞於已席卷世界的古巴Mojito。
巴西是世界上咖啡產量最大的生產國—共21個州,其中17個州都出產咖啡,這17個州共擁有約40億棵咖啡樹。尤其以4個州的產量最大,共占全國總產的98%。分別是巴拉那、聖保羅、米拉斯吉拉斯和聖埃斯皮裏圖,南部巴拉那州產量最“橫”,占總產量的50%,可謂巴西咖啡產地的龍頭老大。產量大,首先是因為氣候適宜。巴西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保持炎熱潮濕,最適合咖啡樹生長。從曆史軌跡來看,巴西過去作為葡萄牙殖民地長年進行種植園經濟,所以也是將咖啡業成長成了世界No.1的一大原因。巴西咖啡因口感而在世界範圍內飽受追捧,它並不特別,但也沒什麼大的瑕疵,個性溫和,最適合普通烘焙和大眾化方式衝泡。
市麵上的咖啡主要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酸度略低,所以更多人容易接受,入口順滑,並帶有淡淡青草芳香,餘味回甘,也是製作意大利濃縮咖啡和洋洋灑灑的花式咖啡的最好原材料。巴西本土的咖啡,最好的牌子是PILAO。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買IGUACU,但巴西人不大喜歡。
在中國知味巴西
巴西之家 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44號巴西大使館對麵,人均消費110元。
亞馬遜巴西燒烤 上海市黃浦區南京東路479號新世界先施休閑港灣8樓,人均消費70元。
熙和巴西烤肉 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東段1號陽光百貨3樓,人均消費80元。
巴西利亞巴西烤肉 深圳市寶安區寶安80區寶民二路111號港隆城購物中心4樓,人均消費65元。
逛裏約,品“上帝之城”
《美人計》裏,加裏·格蘭特同英格麗·褒曼飛往巴西,行至裏約熱內盧上空時,耶穌山和瓜納巴拉灣接連映入眼簾,美不勝收。巴西尤其裏約美景現身眾多電影中,我們甄選以下6+4個目的地,感受它們在銀幕留下的迷人印記。
逛過裏約熱內盧,才算來過巴西;和耶穌像合過影,才算來過裏約。標準照自然是學“耶穌”張開雙臂擁抱世界,但拍照的人可要下一番功夫。因為耶穌像高38米,再加上觀景台人潮擁擠。拍攝者可能要蹲低一點,再低一點,很多人甚至直接仰臥在地上。
耶穌像是1922年為紀念巴西獨立100周年而建,曆時九年,於1931年完工。如今,這座紀念碑已經成為裏約、乃至巴西的標誌。《2012》《速度與激情5》《暮色4》《無敵浩克》及幾乎所有和巴西有關的電影及紀錄片中都出現過耶穌像的身影。
抵達:公交車、地鐵均可到達,購買門票(43雷亞爾)後可乘觀光火車或景區中巴登上耶穌山,景區內的交通工具需額外付費。
在巴西取景的各種浪漫愛情片中,白富美的臥室窗戶對著麵包山,高富帥晨跑的背景是麵包山,仿佛脫離了麵包山,劇情就變得冰冷現實起來,而一旦有了麵包山,生活的煩惱都可以拋到腦後。即使是麵包山的纜車,也曾出現在風靡全球的007係列《太空城》中。
中國人很少有把山巒命名為食物的習慣,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可是無法直觀地猜測出這座山和“麵包”的關係。之所以取名“麵包山”,是因為雲霧籠罩的時候,山峰仿佛一塊沾著糖霜的法式麵包。記得如果要登上麵包山,一定需要選擇一個大晴天。
抵達:公交車或地鐵可到,由於中央車站人員混雜,盡量避免日落後參觀此地。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電影中的“中央車站”是真實存在的,它位於裏約市中心,是裏約城鄉間的重要交通樞紐。在那裏,或許依然存在為人代筆寫信的職業,在擁擠的人群中,你也一定能看見電影中約書亞這樣的小男孩。而現實和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將對他們的命運一無所知。
巴西的貧民窟第一次進入世人視野要屬2002年的電影《上帝之城》。片中販毒、凶殺、黑幫暴力每天都在貧民窟裏上演,因此“上帝之城”被稱作連上帝也轉身歎息的地方。但如今,上帝之城貧民窟已經不再有銀幕中展示的腥風血雨。2009年裏約州政府對上帝之城貧民窟進行了大規模清剿,維和警察入駐後,該區域各類惡性凶殺案件大規模減少,上帝之城已向普通社區轉型。
熱愛足球的人一定不能錯過著名的馬拉卡納球場,這座足球聖殿見證了一代代足壇巨星的輝煌時刻。馬拉卡納是為1950年巴西世界杯而興建,為了迎接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馬拉卡納球場經曆了改建,原本能容納20.8萬人的座位縮水成8.2萬人。當然,馬拉卡納已經超越了建築的範疇,升華到了更高的意義,甚至鄰國烏拉圭還專門拍攝了與馬拉卡納同名的電影,為世界杯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