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_三洋電器_的成功管理模式(1 / 2)

各行各業中都存在著競爭,而且競爭是愈來愈強烈。在某一行業中,有許多企業在競爭中失敗、倒閉,同時又有許多企業取勝、擴展,不斷地建立新企業。因此企業要不斷更新。商場如戰場,有些企業在競爭的戰場上,大有越戰越強之勢。久經"殺"場的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在競爭中叱吒風雲,可謂戰場上"百戰不殆"的英雄。之所以如此,還應歸功於企業的內部管理。

美國沃裏科公司的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是著名的希爾斯公司的協作廠家。該廠生產的電視機多由希爾斯公司經銷。這家電視機廠一度有2000人,無論從產值、規模還是從職工數量上來說,都是阿肯色州弗裏斯特市數一數二的企業,在當地的企業界舉足輕重。

但是,有一段時期沃裏科公司管理不善,屢屢出現質量問題,致使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陷入重重困境。工廠的財政狀況難以維持,廠方隻能大量裁員,職工人數隻是過去的25%,僅僅500人。裁員使人心大亂,工人們更是無心生產,工廠麵臨倒閉。

希爾斯公司作為銷售商,對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的產品質量大為惱火!大量的電視機不得不進行返修。一批又一批的返修電視機運回公司,這樣不僅增加了公司的工作量,更是敗壞了希爾斯公司的聲譽。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已裁掉75%的人員,1500人被辭退,麵對如此大量返修的電視機,工作量就會令電視機廠難以翻身了。慶幸的是,由希爾斯公司出麵派人前往日本的電器製造業中心——大阪,邀請久負盛名的日本三洋公司,購買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的股權。還利用日本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拯救這家工廠。三洋電器公司對希爾斯的建議迅速做出反應。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的股份,被三洋公司大規模購買,並且失去對該廠的控股權。

1977年1月,三洋公司派出了大批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接管了弗裏斯特市電視機廠。日本人進廠後,發現他們陷入困境的原因,同日本工人比起來,美國工人的勞動紀律性差,生產效率低,因此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差。同時,這也是日本人進廠後所麵臨的困難之一。第二方麵的困難是,工廠中的工人乃至整個城市的居民,並不十分歡迎日本人的到來,戰後形成的對日本人的輕視和不滿情緒仍在起作用。

不難看出,日本管理人員如若采用在日本慣於使用的管理方法,難以擺脫失敗的命運。除了文化和習慣方麵的差異外,還有民族情感方麵的問題。然而,生產效率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必須改善。這對於日本來的管理人員來講,的確不好辦。不過,在來美前,三洋公司總經理井植聰,對派去的日本人員有約在先:要融入當地的大眾生活中去,參加當地的社會事務,不要把自己圈在一個"小東京"的圈子裏,重要的是要打破民族間的隔閡。

三洋公司總經理井植聰有言在先,對來美的管理人員有很大幫助。這些話源於一種正確的思維觀念,在其指引下,他們拋開了民族間的隔閡,全心全意地去搞好企業。拋開一切雜念,全部行動隻為將電視機廠管理好。日本管理人員到達弗裏斯特市後,先後辦了三件事,令美國人大開眼界。日本管理人員首先邀請電視機廠的所有員工聚會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炸麵包圈。然後,又贈給每個工人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對大家說,廠裏灰塵滿地、髒亂不堪,大家怎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產呢?日本管理人員一邊說著,一邊拿起工具,帶頭動手打掃廠房,於是,大家紛紛動手,打掃廠裏的衛生。車間裏,頂棚中"多年"積累的灰塵被清除幹淨,在勞動中,大家忘記了國界,親如一家人,共同又把整個工廠粉刷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