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牛根生聯係到同時被免職的幾位中層幹部講出了自己重操舊業的優勢所在,最終決定成立奶製品公司。他們把手裏的伊利股票賣掉,一共湊了100多萬元,在1999年初成立了內蒙古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業界某元老聞知此事,不由拍案大笑:"100萬元能幹什麼!"是啊,在這個市場裏,區區100萬如同兒戲。出乎意料的是,牛根生其他老下屬聽說之後,卻不約而同紛紛投資蒙牛。
他們為什麼有勇氣膽敢把錢投入一個前途未卜的新公司?
事情是這樣的,牛根生在伊利集團時就在進行"人情投資"。牛根生在童年時期就領悟到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經驗,在成年以後一直不斷地被複製。
因為業績突出,伊利公司給他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他卻把錢分成5份,為5位部下每人買了一輛麵包車。他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夥,其他的小額分配更是難計其數。牛根生的座右銘是"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他這麼說,更是這麼做的。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把錢投給他。
更沒想到的是,伊利手下大將,包括液體奶的老總、冰淇淋的老總,紛紛棄大就小,投牛根生而去。這樣先後"嘩變"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但大家堅定地認為他不是"暗"而是"明"。這些忠誠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勝"的悲壯劇:他們或者變賣自己的伊利股份,或者借貸,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養老的錢也傾囊而出……"連買棺材的錢都拿出來了",一位中層幹部這樣評論。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作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東,牛根生將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創立了保障蒙牛百年發展的"老牛專項基金"。具體操作分兩步走: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其每年股份紅利的51%贈予基金會,49%留作個人支配,牛根生股份話語權不變,牛根生卸任董事長後,表決權授予繼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後,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專項基金",家人不能繼承,妻子、一兒一女每人隻可從中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消息一出,舉世歎服。
牛根生希望蒙牛成為一個恒久的品牌,而不是成為一家家族企業。對於自己的後代,牛根生告訴記者,他隻想讓人們談到自己的後代時這樣說:"哦,他(她)是蒙牛創始人第××代子孫。"他想,那時的蒙牛,應該已是一個恒久的品牌。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蒙牛做大的主要秘訣,或者說牛根生畢生秉持的最大的"差異化戰略",依然隱藏在童年時期母親教給他的那句座右銘:"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牛根生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一種閃耀的思想,體現了一種中國人所特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