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是由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道德點兒支撐起來的,每一個點都是經理、老板、部門主管……它需要一個人來占據,這個人就是擁有良好道德觀念的人。商德高尚者,"上帝"在我心中,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為顧客排憂解難,就會取得顧客信任,贏得顧客的心,自然聲譽鵲起,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經商萬不可為牟暴利而取不義之財。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以德行商的故事。列舉其一:古代有兩個商人,各自經營自己的酒店,他們是同胞兄弟,經營的酒店是繼承父母的家業。父親臨終時,對兩人說,"商以德行,德以術勝,經商求術忌無德,切莫以術欺人,害客害己。"後來,其兄經營東南麵酒店,其弟經營西北麵酒店。起初都能遵守父教,生意甚好。後來,東南麵酒店的老板認為老實經商賺不了大錢,乃心生邪念,在酒中加水,一個月後,他比弟弟多賺3千文錢。但第二個月後,弟弟反而比哥哥多賺3千文錢。於是哥哥懷疑弟弟也學會了加水,於是他在酒裏加了更多的水。但到第三個月後,哥哥的酒店裏竟無人問津,弟弟酒店卻生意興旺。於是質問弟弟:"吾智術皆在汝上,何以商不及汝?"答曰:"兄智術雖數倍於吾,但論德行可遠遠不及,汝忘先父遺言,商以德行,德以術勝,汝酒裏加水坑客害人,焉有不敗之理。"
其兄改邪歸正,但聲譽已壞,仍然生意清淡,隻好遠走他鄉。作為商人應義中取利,不可唯利是圖,棄德牟利。俗話說:"巧作不如拙誠",真誠的舉措才是最好的招客之道。
商潮洶湧澎湃,人們紛紛"下海"撈財富。為了取得利潤,有些人采取了量少質差,加碼漲價,坑蒙詐騙,投機倒把的手段。
改革開放之初,頭腦靈活的溫州人,率先走出改革的第一步,"溫州模式"聞名全國。但是隨後不久,一部分溫州人貪圖小利而忘大義,生產出一批劣質產品,使消費者蒙受重大損失。1987年7月18日,在杭州武林廣場,5000多雙溫州生產的所謂"一日鞋"或"晨昏鞋"等偽劣皮鞋被當眾銷毀,震驚全國;上海市商業局規定:南京路各商場不許賣溫州貨;南京消費者把溫州人設在大商場的專櫃給掀了;各大城市不少大商場掛出"本商場沒有溫州貨"的大標語。溫州貨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後來,溫州人臥薪嚐膽,連年苦戰,以質量求信譽,他們可謂痛改前非,從什麼地方倒下,再從什麼地方站起來。他們的產品在質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溫州貨聲譽已毀,顧客仍心有餘悸。於是,溫州企業隻能"曲線求生",尋找聯營單位,打上人家的牌子出售,溫州人每年為此付出數以千萬元的代價。溫州人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在商界中無德也就沒了市場。
精明的商人懂得,經商如不論合理不合理,應該不應該,一錘子買賣,狠狠賺一筆,信譽喪失,買賣做絕,以後顧客就再也不敢領教了。經商重義,無論哪個國家的成功商人都心知肚明。
德國製造商人講究實在,猶太商人經商重信譽是舉世聞名的。
創辦於1884年的英國馬獅百貨公司,是英國最大的和盈利最高的零售連鎖店,有260多家分店遍布英倫三島。多年來,無數渴望成功的商人都在研究著他成功的秘訣。"馬獅"成功的秘訣,是發現了顧客真正的需要。他們發現,顧客需要的並不是"服務"本身,而是品質優良可靠、價錢相宜的商品,因而他們的經營方針是向銷售對象提供各種質優而價錢不會過昂的商品。按我國的說法,就是"貨真價實"、"以質取勝"、"以廉取勝"。
看來,商以德行,誠信興商不僅是我國商界的古訓,而且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一股潮流,是商戰致勝的主要法寶之一。
商戰如兵戰。當今世界市場的競爭,集中表現為產品的競爭,實質是科技的競爭,而歸根結底則是人才的競爭。因此,當代有作為的企業家,都信奉"以人為本"的商戰謀略。
做生意,一定要以誠為本,切勿耍小聰明,認為消費者是可以欺騙的,以身試法,結果隻能葬送自己的財路。人以信為本,商以德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