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瑞士牛和英國驢(1 / 1)

瑞士牛和英國驢

LIFESTYLE

作者:苗煒

漫步在阿爾卑斯山脈的旅行者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陣機械的轟鳴打破山穀的寂靜,很快就有一架直升機出現在視野中,飛機垂下纜繩,在執行高山救援工作,但纜繩下端,是一頭牛。一頭受傷的牛。這頭牛可能是崴了腳,也可能是別的毛病,它需要送到動物診所中去,所以瑞士人動用了直升機。這看起來有點兒小題大做,不過,除了直升機,也沒別的什麼辦法讓一頭受傷的牛從高山牧場下來。一家瑞士直升機救援公司統計,他們一年中會出動250次飛機救援,大多數是為了救牛。至於費用?完善的保險製度來幫忙,瑞士有這樣的保險,投保全家,不僅保人,也保家中的動物,不僅是家中的寵物,還可以是家畜。牧民養的牛都可以參加醫療保險。瑞士法律規定,家畜不能死在野外,這樣會汙染水源,大自然隻能清理野生動物的遺骸,家畜即便死在外麵,也要將遺體運回,交到專業機構處理。瑞士人認真對待奶牛和肉牛,這樣他們才有享譽全球的奶製品和牛肉。

每年春夏,瑞士牛洗得幹幹淨淨,戴上皮質項圈,戴上大牛鈴,牧民穿上傳統服飾,他們踩著雪絨花上山去也。他們將到達不通公路的高山牧場,在陽光下,在草地上,歡快地度過整個夏天,直到初秋,長了膘的大牛才緩緩下山,它們會戴上節日禮慶的帽子。牛群出發和歸來,都是瑞士鄉村的節日,人們會歡聚一堂,奏樂慶祝。我在阿爾卑斯山中見過瑞士牛,還曾在鐵達士山的纜車上見過一個豬圈,當時纜車緩緩上山,忽聽得一陣豬哼哼,向下看去,雪山半山腰居然有一個豬圈,四五頭大白豬在山間發出幸福的呻吟。《茶館》中有一句台詞說,一條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裏。依我看,要是做一頭牛一頭豬,還是托生在瑞士比較好。有專家分析瑞士人對待家畜這種過分的善待,原因是瑞士地方小,城市與鄉村並無明顯的界限,他們按照治理城市的嚴格標準來管理鄉村、牧場和農場。要是地方太大,城裏人總覺得鄉下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禍害,畜牧業就會變得很糟糕。

英國蘭開夏郡,有一個伊麗莎白·斯文森女士,她很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去鄉下,看見了兩頭驢,一下子就被驢吸引住了,或者說,她一下就愛上了驢。到1969年的時候,斯文森女士成立了“毛驢庇護所”,在德文郡弄了八英畝的農場,專門找驢來頤養天年。這家機構認為,在全世界,毛驢都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得不到良好的醫療,也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斯文森女士認為自己富有責任,照顧毛驢這種美妙的動物。她廣籌善款,征集誌願者,在非洲、印度等地開展巡回醫療,請牙醫給毛驢看病,請專家講解毛驢的營養和福利。2012年,斯文森女士去世,但善待毛驢的事業仍在繼續,“毛驢庇護所”在2013年籌得善款2200萬英鎊。在這家機構的網站上,他們非常動情地寫道,在中國,數以百萬計的毛驢辛苦工作,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且,很多驢是為了給人吃的。我覺得斯文森女士廣博的愛心值得尊重,我們的確應該善待毛驢,可如她所宣稱的,把毛驢當成可愛的寵物、當成一生的朋友,實在有點兒強人所難。把毛驢都送到德文郡那八英畝的園子裏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