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

LIFESTYLE

作者:韓鬆落

每逢奧斯卡臨近,我們都得痛一次。在《臥虎藏龍》成為最佳外語片、《英雄》獲得提名之後的許多年裏,華語電影的觀眾,隻在奧斯卡找到了紀錄片、菜單、雜技、李冰冰昂貴的包,以及桑德拉·布洛克的一聲“我愛中國”,非常不過癮。而今年,也隻有《一代宗師》獲得最佳攝影和最佳服裝設計兩項提名。顯然,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華語片站在奧斯卡麵前,奧斯卡依然“不認”。

分析結果,尋找原因,是必然步驟。文化隔閡、發行不力、價值觀差異,被再次提出,影評人羅伯特·羅森說得異常質樸:“美國觀眾不喜歡字幕電影”。網站的奧斯卡專題也總結得有理有據:很少有國家在這十年裏得到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相比之下我們等待的時間還不算漫長。

奧斯卡不認華語電影,首先是因為,文化輸出是一項長期的、係統的工程,不論是一個國家地區,抑或個人,拍了十年壞電影的,不會突然鳳凰涅槃一般拍出驚世佳作,隻拍了一部好電影的,也不大可能立刻就獲得全世界的肯定。導演的技藝和能量,需要磨練和積澱,作品能否贏得關注與肯定,也得靠日積月累,馬太效應,其實是鋪墊許久之後的總爆發。華語電影還沒能完成這個工程。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華語電影欠缺一種心口一致、前後如一的價值觀。

一時一地的文藝作品,從來都是一時一地人的精神結構的映射。概莫能外。網絡流傳一組“波蘭電影海報”,這些海報少數屬於波蘭電影,多數屬於世界各國的大片名片,是當年意識形態鬥爭最激烈的情況下,由波蘭的官方電影公司召集波蘭藝術家設計的,為的是抵製西方電影海報的低級趣味。但不論什麼電影,不論是悲是喜,一旦獲得波蘭電影海報的表現,都是糾結的、獰厲的、陰鬱的,甚至狂亂的。那些海報,是抽象的波蘭近現代史,比曆史書更明確地說明,這個國家遭遇過什麼,現在的精神形象如何。

電影更是如此。獲得奧斯卡獎的那些電影,不是他們電影的全部,也不能完全涵蓋他們的口味,卻多少代表了他們的精神指向,說明了他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藝術家》《雨果》《鐵娘子》《國王的演講》《大地驚雷》《撞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乃至今年的大熱《內布拉斯加》《地心引力》《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為奴十二年》,在精神氣質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溫情、勵誌,樂於縫補心靈裂痕,有一股泰然之氣。

華語電影缺的就是一種心口如一、前後一致的價值觀,缺一種泰然之氣,而太多糾結、惶然、支離破碎,在華語電影試圖輸出的觀念裏,太多由這種鬱結形成的塊狀物,堵塞了它的接受通道。

我們裝作已經跟普世的價值觀接了軌,但電影裏呈現的,卻還是格格不入的一切:厭女、歧視窮人、金錢至上、殺戮動物;我們學著溫情、救贖,我們麵對的曆史,卻讓我們不能說服和相信自己。所以,我們自以為主流的觀念,在好萊塢看來,非常CULT,貌似飽滿,其實皺巴巴的。而這也是東方人的宿命,日本電影,在上一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之前,有多年不曾得到奧斯卡青睞,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塊狀物太多。

某導演曾說,中國電影是拍給中國觀眾看的,肯定不會得到好萊塢的青睞,他最看重的還是中國觀眾,其實,他的電影給我們的觀感還是越來越像好萊塢電影。但敘事、技術,都可以學,甚至可以學得比好萊塢還出色,中國人一旦專注精神磨練技術,總會有所成就,精神內核是學不來的,搭建出一個健全的、飽滿的精神結構,不是電影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

不過,作為一個電影觀眾,我其實非常厭煩好萊塢的那一套,那種以光亮整潔為主要訴求的美感,那種沒完沒了的溫情款款,但我卻由此明白了他們身處的土壤,反觀出了我們皺巴巴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