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姍姍來遲的《玉米人》(1 / 2)

姍姍來遲的《玉米人》

LIFESTYLE

作者:張艾茵

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裏亞斯的《玉米人》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引進中國,可是已經絕版多年。讀魔幻現實主義必讀《玉米人》,所以這本書的再版對“拉美文學迷”們來說,可謂是期待已久的大事。

2010年,秘魯作家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1年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簡體中文版《百年孤獨》正式授權出版,2012年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長篇巨製《2666》引進出版,同年,諾貝爾文學獎迎來了以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見長的首位中國作家莫言。這些文學事件似乎預示著,在中國,拉美文學的春天降臨了。

事實上,長久以來,除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枝獨秀外,拉美文學的整體認知度和閱讀人群還是偏少。其實,當年“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以來湧現過大批極為出眾的作家與作品,中國也從80年代初就引進出版過許多拉美文學,最有名的就是雲南人民出版社的那套“拉美文叢”。其影響也頗深,中國許多文學大家,諸如莫言、餘華、陳忠實、格非等的文學創作都有跡可尋,深受其影響。

自“拉美文叢”絕版後(其實這套作品是沒有版權的),拉美文學在中國除了少部分純文學愛好者之外,鮮少再能走入大眾的視野,直到近幾年拉美文學開始有點起勢,並漸漸風起雲湧。當然,功不可沒的自然還是馬爾克斯,不過當我們借由《百年孤獨》觸及魔幻色彩時,難免不會由此及彼,於是略薩、波拉尼奧、科塔薩爾、富恩特斯、卡彭鐵爾、聶魯達等作家陸續“翩然而至”,直到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人物阿斯圖裏亞斯的作品終於麵世。

不可否認的是,至今讀《玉米人》,依然能感受到它燃燒著濃烈的拉美風情,它甚至比馬爾克斯、略薩的作品更充斥著一種原始的味道,於是也就多了一些傳奇與寓言的意味。換句話說,它更符合大眾閱讀的基調。就像雖然有很多人對《百年孤獨》如癡如醉,但也有很多人在閱讀時對它感到隔膜,而《玉米人》就不會有這種問題,閱讀時很容易被它的獵奇性吸引。當然,此書決不止於獵奇。

《玉米人》的故事發生在危地馬拉,描述了當地印第安土著與白人的鬥爭及其生存境況,玉米人的寓意來自於瑪雅文明的延續,在以墨西哥為軸的中美洲到現在都保留著玉米文化,因為玉米對他們來說有圖騰的意味。關於人類的起源,在中國是女媧摶土造人,在西方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而在瑪雅文化中,人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在他們的信仰中有很多象征著幸福和運氣的玉米神,比如辛特奧特爾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麥科阿特爾玉米穗女神等等,現今,在大英博物館中就收藏著一尊完整的瑪雅玉米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