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得改,怎麼改呢?有一個辦法,我寫小說,所以在我的小說裏麵,我想盡辦法把他們的詩改一改。像我最近做的事,把《菩薩蠻》變成七言絕句,而且李白原先寫的不是這個,但是為了唱而變成了《菩薩蠻》。這種動機其實很不好的,在古人的生命或者血淚的痕跡裏,好像在動一點小手腳,感覺上有點偷雞摸狗。但是小說如果能夠進入到一個世界,而且全方位地去看這個世界裏麵的人,當時也未必看得清楚的某一些角落,這個小說就有了更清楚的視覺和視角。
這點常常會讓我在寫的時候發抖,自己會發抖。我不僅改了,改了的地方我也不加注釋,你發現了就發現了,反正我這是在寫小說。也就是小說還能幹這個,這麼壞的事,或者說這麼壞的事還這麼有意義,或者說這麼有意義的事情還可以做的這麼不被人察覺。這是寫小說對我來講最迷人的地方,我不管你是不是因為這個就不願意買我的書。
徐小虎:你這個不一樣,你是出於對文學的愛,才敢去改他的詩文。但是我們有些做鑒定的人是以貪為本的,也就是“我希望你這張王羲之作品是真的”。這樣,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有個真跡,你就會開心了。所以大家開國際會議的時候,就會說,我們來看看懷素的《自敘帖》是他本人寫的呢,還是一個好的臨摹本?他們沒有問,這個是不是唐朝的草書呀?這個作品跟唐朝的這個和尚有關係嗎?它跟懷素名下的其他作品有關係嗎?以前有沒有這種草書呢?後來五代北宋有沒有這種草書呢?這些他們都不問。
那我們為什麼不問,這個所謂的懷素的《自敘帖》來自什麼時代?這個問題學者不想問,因為他們要證明這個作品是值錢的,他沒有興趣發現這個作品的好處與弱點,是什麼時代的作品。而是“我們能證明它是真跡嗎”?是不太值錢的摹本,還是更值錢的原件。所以,這些隻有是否的鑒定看法的人,他們也是從貪的態度出發。
書本是會騙人的
學術界至今都沒有完全接受徐小虎的研究,就連她的老師也不認可。藝術史學家們,還在用書本上的那一套東西去教學生。但盡管如此,她還是不改求真的初心。而張大春也知道,書本是會騙人的,也是因為受了一些胡編亂造寫李白的書的刺激,他才開始寫這個係列的小說,希望自己去探索李白這個人,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時代。
徐小虎:其實我並不是在“打假”,我是在“求真”,我最終想追求的是中國書畫史的前後次序,它開始長的什麼樣子,慢慢變成什麼樣子。這就像我們對陶器的認知,仰韶文化是什麼樣子,龍山文化是什麼樣子,銅器也是這個道理,它的演變史我們都清楚地知道。
那麼,書畫進化的順序,這個我們需要知道的。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史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追求,而且應該是我們的追求。我的方法是,先把這些有名的大師的真跡找出來,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大師的生卒年月,宋朝人比元朝人早,如果我們把宋、元、明、清曆代大師的真跡找出來—如果還存在的話,要是沒有就沒辦法了—慢慢把它們一一排列起來,我們就可以看見真的中國書畫史。你問這是不是一種治學的態度,那當然是啊。
就像你說到李白,我就很想知道,李白究竟是不是湖人?我記得過去這幾年在台灣特別流行一個說法,說他是吉爾吉斯斯坦人。可是他究竟是不是?好像我也一直沒看見什麼有人做些深入的研究,就聽見個說法。
張大春:所以說,書籍是會騙人的。我相信是來自於一二本提到李白或者唐詩的書籍,是現代人寫的,開口閉口說是李白是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人。所以台灣有一段時間推出了李白故鄉觀光行程,一團又一團的人到了吉爾吉斯斯坦,一個原本不大會有人去的地方。
後來有一天,我看到那個電視新聞嚇一跳,是一個團的人集體控告旅行社欺騙他們。他們到了吉爾吉斯斯坦,說要看李白的故鄉,但是領隊告訴他們,那個地方正在進行某種工程,不宜參觀。還是要去啊,不一定要去什麼景點。支支吾吾半天,到最後全團的人認為,可能那不是李白的故鄉,回來控告這個旅行社詐錢。這個新聞後來如何發展我沒什麼印象了,可是這給了我最好的一個刺激。
李白可以說是被最多人提及、名氣最大的詩人。但是,其實我們對他的了解是很少的,所以對他的認識好像也存在著許多的謬誤,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這個係列的小說的原因。所以我先對李白的生平做了很多考據,然後在考據之上再做演義。
徐小虎:寫李白的人都沒弄明白李白的身世,所以我說書是會騙人的。書畫界也是,其實欣賞美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連鑒定的人都不做這個工作。欣賞美就是把自己空出來,去把自己的偏見放下,把自己的心完全打開,把眼睛睜開,把腦子裏的成見都扔掉,去聽,去讓皮膚感覺這個東西的美,這個畫裏的氣氛,其實這樣用愛心來接觸畫作,畫家真正用愛把自己的東西畫出來的時候,你馬上就會看到的,它是一個真跡。如果它是很不自然的,那你就知道這不是真跡。
當然,很多假畫其實是很美麗的。就像懷素名下的《自敘帖》就很美,後來董其昌學了這個作品,結果比它更美。這個東西,我們說它不是唐朝,而是明代弘治年間以後的東西,難道它的價值就少了嗎?難道明朝的畫就不如唐朝的,明朝的書法就不能跟唐朝的比嗎?
張大春:我們都說“詩仙”李白,其實我們回頭來看,李白確實留下了非常多的好詩,但是在這些好詩之外,他也有很多很糟糕的詩,肉麻的甚至吹牛拍馬的。雖然我們今天說,李白調和了民間的語言、流行的旋律和聲腔。其實在當年,他這些韻味十足的詩,或許就是白話文,甚至可能隻是順口溜。
而且,他當年寫詩,在茶樓或者酒樓,那一定是打油詩、順口溜,隨口就來的。但正是那些最草根的妓女、樂師、歌者為李白提供了音樂上的刺激,讓他恢弘了整個唐詩的格局,否則唐詩大概永遠隻是考試格律詩,都是些陳腐無比的作品。而這些,在當年來說可能沒那麼大意義,無非是為了討口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