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間畫廊藝術品電商尚待成熟
封麵故事
在我們采訪的這天下午,全球藝術網Artnet跟房方還有個邀約,準備談合作事宜。房方和他的星空間,曾經跟這個十多年前就創立的“壽星級”線上藝術品交易網站很早就有合作,不過當時效果並不如預期所想。“盡管如此,我還是抱著很開放的心態,很願意嚐試和藝術品電商合作。”
藝術家都是做私房菜的
房方的星空間今年將走進第十個年頭,這個一直關注“70後”藝術家的畫廊,一直和這一批藝術家一起成長,如今已經成為藝術圈內的一股新勢力。在畫廊的藝術品交易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下,畫廊和一些藝術家先開始在網上賣起了一些藝術衍生品。“最成功的是煙囪,他畫漫畫,已經賣出幾千本書了。”但對於做藝術品的電子商務,他還是比較謹慎。
前一天,房方見到一位剛開始合作的藝術家,他還半開玩笑地提議說:“你紙上作品多,一張幾千塊,要不咱們就放在網上交易平台賣?”沒想到那位藝術家卻一本正經地說:“要不然你還是謹慎一點兒,雖然我一張畫就賣幾千塊,但我也希望你見過買的人,他能回饋你一些東西,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話的感覺什麼的,然後你還能反饋給我。”
這讓房方一下意識到,藝術家們是需要這樣一種交流的。“你要是肯德基炸雞翅的人,你可能不太會在意顧客的感覺。但是藝術家都是做私房菜的,他可能會關心每一個食客對這道菜的感受,想聽聽每一個人對菜的評價。”
而且,房方合作的藝術家,大多具有有種前衛特質和實驗色彩。房方在星空間創建之初便把經營目標鎖定在“80後”的一代年輕藝術家,打造了陳可、韋嘉、陳飛、高瑀等年輕的藝術之星,也打造了他們的市場奇跡。創立星空間那年,房方隻有28歲,星空間令他享受的,便是與這些同輩藝術家的互動中,得到相互的理解與共鳴。
在房方看來,中青年畫家的作品就如同購買股票中的“原始股”,潛力是不容低估的。收藏、投資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有明顯的優勢。比如他們的作品真偽風險性較小,他們還在不停創作,藏家可以隨時去印證。單從經濟回報的角度看,他們作品的價位也比較合理,基本符合實際,相對而言投資回報較高。
“說實在的,我現在賣三十萬的作品可能都沒費那麼大勁兒,但是三千塊的到現在為止還是賣不動。就是因為它和今天的大眾趣味間存在著太強烈的對抗,所以這樣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怎麼去麵對電商帶來的大數據時代,這還要我們慢慢斟酌。”
買藝術品的心態太複雜
房方的父親喜歡買相機,最近總在網上買徠卡。“徠卡相機都有不同的型號、年代,跟藝術品比較像,已經是高度標準化的商品了。但就算我爸習慣於在網購,他之後還是要當麵交易,他不會選擇完全的網購。”
作為一個徠卡迷,通常房方父親買的都是有三五十年曆史的二手相機。“他希望知道這台相機的上一個擁有者是什麼樣的,希望有一個更加直觀、哪怕隻是非常簡單的交流。”從這一點來說,房方覺得藝術品也帶有類似的特征。“比如我自己收藏,哪怕是一張小畫,我也願意見到畫家本人。”很顯然,對於藝術品買家來說,電商似乎還完成不了他們這些更加深層次的需求。
“一個一般的藝術愛好者,他要是一年能買兩件作品,那就算挺愛買的了。而且,一件藝術品,就算再便宜也得好幾千塊錢呢,你買回家是要和它有精神交流的,你都不想去畫廊裏看一眼嗎?你都不想知道創作者什麼樣兒嗎?見到藝術品、見到藝術家,你很快就能從十張照片你選出你喜歡的藝術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