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麥當勞快餐店已遍布世界各地,享譽全球。他們優質的服務,極佳的職業道德,均受到各界人士的盛讚,現在麥當勞的事業也未有停步的跡象,它的“牛肉餅”之類的快餐依然方興未艾。
這一切,都有賴當初雷·克洛的經營策略和遠見卓識。
裏維村的創造者裏維父子
幾個世紀以來,營造商都是一幢一幢、慢吞吞地建房子。而現在,突然間,出現了一個營造商,一下子就蓋了整個村莊。
裏維這家人——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在美國的營造界,名氣大極了。他們的專門技術,是建造小型的、單戶家庭住的房子,著眼點在盡力使價格低廉。他們創造了新的方法,自世界上有營造商以來,他們比任何營造商更有實效。他們家的名聲以及“裏維村”這個相關的名字,已經在美國和大部分的西方世界家喻戶曉了。
有些建築師、社會學家,還有其他的人,抱怨裏維這家人造出美學上和社會上的畸形怪物:漫畫似的郊區,巨大、空洞、軍營似的房子,住著思想一致的人們。有些國會議員指責裏維一家發的是戰爭財,他們輝煌的事業主要是利用納稅者的錢做基礎。沒有人會中止對裏維這家人的批評。但是,不管這些評語是否有根據,有兩個事實是無人可以爭辯的:如果不是裏維這家人,那些現在住在他們所建房子裏的人,連比現在一半好的居住環境都得不到。另一點是,在精明的經營之下,他們發了非常、非常大的財。
他們家的三位輝煌的人物中,現在唯一活著的是大兒子威廉。他個子不高,樣子有點像電影明星威廉·鮑爾。1968年,他買下了價值9200萬美元的國際電信公司(以下簡稱ITT)股票,出售了他的事業。今年他六十多歲,享受著上了年紀的環球花花公子的生活,擁有一艘長237英尺的遠洋遊艇和一位如花似玉的法國太太。
但是,全世界的榮華,也會使他常常感到無聊,而他偶爾還會回來看看“裏維父子公司”的情況如何。他脫離不了營造事業,夢想著輝煌的新冒險。他最大的夢想——當然,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有這樣的夢想——找個蠻荒地區,從頭開始建立一座完整的、自足的、組織健全的城市。
奮鬥之中才有樂趣
他可能真的會失去實現他的夢想。因為非常、非常有錢的人常常會覺得他們在退休之後無聊得很。他們的金錢並不能帶給他們充分的快樂。他們隻有在奮鬥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
裏維的王國是1929年在紐約的長島創立的。亞伯拉罕·裏維,一個貌不驚人的中產階級人士,本來是從當律師開始他的事業的,但是他發覺這行不對他的胃口,於是尋找別的出路。他開始注意到,有些靠在長島營造房屋的人變得越來越有錢。紐約市發展得很快,住到長島去的人越來越多。每個小城都由中心點向外發展。等中心地區住滿了人之後。外圍地區又會客滿,營造商把利潤放回口袋,又移到另一個外圍地區。
亞伯拉罕·裏維決心建一座房子。他的大兒子威廉那時候剛好由紐約大學畢業,主修企業管理和經濟學。父子兩人共同進入營造行業。他們建立了一幢房子,很快地賣掉,賺了一大筆利潤,因而增進了他們的信用價值,比較容易從銀行借了錢,買了好幾塊外圍地區的地皮。裏維父子公司就發展起來了。
亞伯拉罕的另一個兒子艾福瑞,比威廉小4歲,剛上大學。他家的營造事業深深地吸引他,他想退學,加入家族的行業。但是他父親堅持要他完成學業。艾福瑞就選了建築學作為主修課聊以自慰。
他們家的事業開始時不是發展得很快,在大恐慌那段時間更不是一帆風順。在那個階段,裏維父子公司毫無特殊之處,不過是散布在全美國的幾千個小營造商之一罷了。正像《富星》雜誌後來所說的,營造事業在那段時間裏是“美國資本主義之恥”。在美國當時各主要企業裏,營造業是唯一還不懂得利用大量生產或巨型企業組織以便節省人力和物力的行業。當時美國所有的營造商都是小型的,每一次隻建造一、兩幢房子。
早在1935年,亞伯拉罕就跟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個“恥辱”,那也沒有清楚地找出解決的方法。亞伯拉罕是3個人中最具有社會思想的人。他喜歡說廉價的房子是資本主義欠人民的一筆道德債。威廉是個有魅力、積極的商人,也是個敢下賭注的人。他相信以大量生產方式來造房子是行得通的,定價比一般方式建造的類似房子要便宜1/3,而仍然能淨得滿意的利潤。
艾福瑞是建築師,擔心大量生產可能會造成低級品。他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卓越的設計可以很便宜地應用在房子的大量生產方麵,因為建築師和庭園整理人員的費用,可以由許多家的房子來分攤,而不必隻由一家獨資。
但是30年代中期,銀根緊得很,而裏維的信用價值又不行,——幾乎每一個營造信用都是一樣——因此所有關於廉價房子的談論,也僅隻是談論談論而已。
1930年,裏維父子公司建造了許多房子,然而仍然是以傳統的方式,一幢一幢地造的。那些都是坐落在理想的環境裏的好房子,其土地價值今天仍在上漲。有些裏維父子早期營造的房子,新的時候1幢1萬美元,今天卻漲到七萬到八萬美元。但是這種價格的上漲並不是裏維一家致富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裏維突然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嚐試他們的夢想。美國政府需要在弗吉尼亞的諾佛為那些軍事人員建造16000幢房子。這些房子必須便宜,而且必須很快地完工。政府開始公開招標。
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
全美國幾乎沒有人願跟裏維這家人做同樣瘋狂的夢。多數營造商在投這個標的時候,還是根據以往他們每次隻造一、兩幢房子的費用和時間來考慮的。裏維父子公司則相反,決心大顯身手,幹出個樣子。幾年來,亞伯拉罕一直跟他的兩個兒子琢磨大量生產房子問題,而他們已經大致地知道利用這個方法可以省下多少錢,但這個方法還沒有真正地試驗過,更不用說在一千六百幢房子的規模上進行嚐試,可以認為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衡量。根據大家的看法,這家人的夢想純粹是扯淡。裏維父子公司可不在乎這些,他們根據大量生產的想法投了標,價錢自然比一般指標要低好多。政府的主管人員起初還以為他們一定是估錯了。
“不,”亞伯拉罕回答一名政府官員的電話說,“沒有錯,這是我們投標的數字。”
那名官員沉吟了許久才整理好他的思緒,終於靜靜地說:“老天爺,你要破產的。”然後掛斷了電話。裏維一家人並沒有破產,相反地,他們發現事實變得比夢想更理想。他們低價購進大批木材和其他材料。他們利用機器一次性地切木材,取代木匠的手工方式。由於工程浩大,電工和水管工也樂於以低報酬應雇。最後,他們不隻從這個工程賺了不少錢,而且完工的日期也比他們自己或任何他人所料想的還要早幾個月。
裏維父子公司終於站穩了。
大戰之後,在其他營造商人驚訝的注視之下,第一批大量生產的房屋群——裏維村在長島出現了。裏維先買下好幾千畝種土豆的土地。然後,把那個在諾佛玩過了的戲法應用在這個大10倍的規模上。從1947年到1951年的5年之間,他們大規模地建造了17450幢房子,又在別的地方小規模地蓋了2000幢房屋。這5年中所造的將近二萬幢房子,總價值在一億七千萬美元左右。
裏維村的房子1幢以8000美元的價格出售(今天轉手的價格是35000美元)。這個價格低得這麼可笑,以致裏維父子公司根本就不必去推銷,購買者排著隊爭相簽約。結果呢,紐約州的裏維城,住進75000人。
他們的手法使得營造企業界迷惑不已。幾個世紀以來,營造商都是一幢一幢、慢吞吞地建房子。而現在,突然間,出現了一個營造商,一下子就蓋了整整一個村。
有許多評論者不喜歡裏維的所作所為。有些人不喜歡裏維村的外觀。一個卓越的建築師不滿地說:“它是巨大的郊區貧民區,年代一久,情形就會很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那些房子建成之後,多數價格漲了四倍,可見裏維村仍然是人們所想住的地方。
自然還有一些批評者不樂意裏維父子公司賺進的滾滾巨額鈔票。有些國會議員尤其不高興,因為裏維村的房子多半賣掉了,錢被裏維一家人賺去了,而他們采用的卻是老百姓向銀行借錢而由政府擔保的貸款方式。
平心而論,這個結果並不是裏維使用了什麼不良勾當。戰後,全國房舍大缺,聯邦房舍行政處、退伍軍人行政處以及其他的機構,千方百計地幫助營造商營造,幫助購買者購買。政府答應承擔營造商的一些風險,提供一些他們所需的資本,而且以好幾種有利的方式,來幫助人們付錢。裏維跟其他營造商一樣,隻不過是利用了政府提供的方便罷了。後來,當初批準提供這種方便的國會議員,又因裏維和其他的人從中受惠而不滿。
1954年,在參議院征詢會上,威廉·裏維羞澀地承認,他的公司在建造裏維村首批4028幢房子中賺了500萬美元,迫令那些參議員大吃一驚地叫起來。
亞伯拉罕·裏維在1950年底去世,兩個兒子把公司發展到新高峰。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建造了其他的裏維村。60年代艾福瑞去世之後,威廉成了這個大公司唯一的主人。他又把事業向前發展一步。公眾似乎開始有些不大喜歡一大片完全相同的房子,於是他現在在全美國和海外,著眼在小片地方造房。60年代後期,當全國房屋業進入不景氣的當口,裏維父子公司每年賣出的房子卻逐年遞增。1968年,這個公司一年的銷售額是1億5000萬美元,大約是第一座裏維村的總額。裏維父子公司現在是個巨大的、賺錢的組織,它吸引了哈洛·詹尼的注意,他是一名關係企業大家,國際電信公司(ITT)的總裁兼董事長,而他覺得裏維父子公司加入ITT各種各類的關係企業,將是如虎添翼,於是他開了一個價錢。
對威廉·裏維這個單獨股東來說ITT的提議是把他那巨大但是凍結的不動產變成現鈔的一個理想方法。他接受了,用89萬8千股的國際電信公司的股票交換了他的公司。這些股票當時在紐約股票交換中心的價值是9200萬美元。把這些股票,跟其他的投資和房地產加在一起,威廉·裏維在61歲時的身價就不止是1億美元了。
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律師們後來發覺ITT和裏維父子公司合並在一起不是件好事。結果法院裁定,在1974年8月之前ITT必須把裏維脫手。公司內外還沒有人知道裏維公司何去何從。
華爾街有人猜測,威廉·裏維健康情形甚佳,又充滿精力,而且可能對他的退休生活不耐煩,也許會買回有他創立的這個公司和主要股權。他可能以這個公司為工具,以實現他大規模建造城市的夢想。
“他還沒有告訴他們他的打算,而我知道,他也沒告訴別人。”最近一名高級職員在紐約成功湖的總公司說,“我們不知道將怎麼辦。當然,這個公司會一直繼續存下去,不管威廉是不是回來。不過,我希望他回來。也許在70年代,繼續追尋他的夢想是一件刺激興奮的事。”
追求理想是最興奮的事
本文是一年前寫的,最近,2月25日的《時代周刊》在商業欄裏刊載了下麵一段報道:
在過去的兩年半裏,ITT一直要把他們的裏維公司脫手,但找不到買者。上星期,他們終於找到了。買的人恰恰就是威廉·裏維。這位67歲的著名的裏維村創造者,曾在1968年扔它賣給了ITT。裏維簽約決心把它買回來,他說他會恢複原來公司的名字(ITT把它改為“ITT裏維公司”),而且以私人公司的方式營業。這筆交易,如果美國司法機構批準的話,它將成為一度賣給巨大關係企業,後來又被原負責人買回,而多少還保持原來麵目的少數公司之一。
所有的征象都顯示出,威廉·裏維得到一筆理想的交易,而ITT是出於不得已。ITT當時以價值8000萬美元的股票賣掉這個公司,多數股票落入主要負責人裏維手中。他購買的條件,要等到司法機關批準之後才會公開。但是,營造界人士佑計他買回來的價格不會超過3000萬美元,也可能隻有1000萬美元。而他買回來的公司,將會比他賣出時大多了。當裏維父子賣給ITT的時候,它是營造界首屈一批的公司——賣出的前一年,它的銷售額是9400萬美元,但是ITT對它投下大量的資本,使它的銷售額增加到每年2億5000萬美元。
為什麼ITT會這麼便宜就把它脫手?無疑,一個理由是政府下令出售的公司很少能賺錢,因買者知道賣者非出售不可,勢必拚命殺價……另一個理由是,裏維父子公司在賣給ITT之前的那年,賺了400萬美元,而去年在ITT所屬下賠下了1400萬美元,房屋營造事業必須作出迅速、直覺的判斷,而這又跟ITT的經營方式相衝突。總裁房尼要求部屬什麼事情都要把報告寫成數字,送到他那兒。威廉替ITT主管了分公司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幹了。他說:“我們不可以采用他們那種方式來經營這公司。”
為了要回這個公司,威廉·裏維中止了他舒適的3年退休生涯。退休期間,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那世界上少數最大的遊船之一——“西蒙小姐”上了。現在他決心接管業務。“公司必須整頓,”他說,“把一個已經處處分權的公司,著手改成中央集權。”——他是指那間長島成功湖的辦公室,它一直被保留著。
旅館業巨子希爾頓
康拉德·希爾頓的遊戲是房地產,尤其是旅館。他買下它們,建造它們,經營它們,整理它們,賣掉它們,好像下棋似的玩弄它們。
20世紀40年代,旅館業巨子康拉德·希爾頓已經六十多歲了,且擁有著無數的財產。按常理來說,人到這個年紀該走下坡路了,也應考慮退休了。而希爾頓卻不是這樣,仍然一如既往地熱衷他的遊戲。
希爾頓是個“買下廣場的人”,“廣場”指的是紐約的“廣場旅館”,它是全世界少數最豪華的旅館之一;就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又買下了紐約的“華爾道夫旅館”。如果說“廣場”是旅館中的皇後,則“華爾道夫”便是皇帝了;繼而他又花了1億1000萬美元,把整個史達勒連鎖旅館買了下來,這在當時可稱得上是曆史上最大的一筆地產交易……
關於從現象發現本質
希爾頓是個熱愛他個人事業的人,雖說早已擁有花不完的錢,本可在40年代就退出江湖,過安適的生活,永遠不再受凡塵俗世的打擾,但他卻離不開他的遊戲。
他的遊戲是房地產——尤其是旅館。他買下了它們,建造它們,經營它們,整理它們,賣掉它們,就像下棋似地玩弄它們。他聰明地借用別人錢達到這個目的。
希爾頓於1887年聖誕節那天出生於新墨西哥州。他父親是個小生意人,境況時好時壞,但卻很勤勉。希爾頓家裏有八個孩子,每多了一個人,他父親就得加蓋一個房間。然後,等孩子們長大離家住到學校去了,他就把空下來的房間租出去,這個寄宿似的旅館經理,多多少少也影響了希爾頓的未來。
希爾頓的父親從別人那裏租來一個煤礦區,經過苦心經營,慢慢地便擁有了新墨西哥州聖安東尼這個小城,他幾乎供給人工作的機會:開礦、運煤等等。他把農人的產品買下來;他有了小店;他有了郵局;最後,他有了一家小銀行,還有一個小旅館。
希爾頓原本對銀行業頗感興趣,他親自把那家小銀行建立起來,做個銀行家也是他最初的夢想。
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正趕上生意不景氣,隻留給小康拉德兩三千美元的遺產,這筆錢加上他自己存下來的,總共隻有5000美元,但希爾頓便靠著他出來打天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他的父親死了以後,希爾頓一直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好。他開始隻是想買下一家小銀行,來迎合自己的興趣。
經過幾次碰壁之後,他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德克薩斯州西斯柯城,那兒當時挖油井的風氣很盛。希爾頓在那裏找到了一家要賣的銀行,開價是75000美元。
這家銀行的規模正是希爾頓希望的,他向那兒的一個熟識的銀行家征詢意見。
“你真是個大傻瓜!”那銀行家說,“應該趕快把它買下來。這是一筆好交易。如果錢不夠的話,缺多少都可以跟我借。”
因此希爾頓到西斯柯,打了個電報給那家銀行主:“我要買下那家銀行。”希爾頓心中有個大夢想,它將是他在德克薩斯州銀行王國的一個莫基。他甚至都懶得討價還價。
誰知,那人回了一封電報:“價格上漲,至少要八萬美元。”希爾頓氣瘋了,他覺得原本的開價便已超出他的本能的猜測以及與父親一起做生意的經驗,居然他又加價了,那天晚上,希爾頓回到他的小旅館——莫普裏旅社,發現那裏擁擠不堪,有人為了要一間房,等了8小時。二十四小時之內,房客也曾換過3次。他便不失時機地找到了旅社老板:“你的生意似乎不錯嘛?”
“我的生意倒是不錯,但是我到油田去可以賺更多的錢。”老板說。
“這麼說,你是要賣掉旅社了?”
希爾頓故意露出很想要的樣子。
老板說:“也許我以後會把它賣掉。”
這時,希爾頓就立誌要買下這家旅社,後來也真的實現了,從此開始了他的旅館業遊戲。
也許,希爾頓得感謝那位提高了500美元的銀行主,否則他不會脫離銀行業去搞旅館業。但真正的導火線是由於希爾頓見到旅社那擁擠的情形。當旅館老板拿出賬簿給他看時,他計算出一年之內就能撈回本,這可是相當棒的買賣。
他覺得這比搞銀行好多了,於是他下了決心不再做別的,並且意識到這將是他以後的生涯。
充分利用空間是一項原則
希爾頓在經營莫普裏旅社的時候,學了幾項主要的經營旅館的原則。其中有條是他終生遵守的準則,就是充分利用空間。
他察看了莫普裏旅館的四周後,發覺他們並沒有充分利用所有的地方,因此,他就相應做了些改變。
例如,他想既然客人們可以在別的地方吃飯,而他們又不是迫切需要旅館的餐廳,因此他就把原來的餐廳改為幾間客房。
“你知道,你要麼賺錢,要麼賠錢,要看你是否知道大家要的是什麼。你必須了解這個,而且盡可能給他們最大的空間。”希爾頓總結說,“今天,你可能會發現,最能被充分利用的地方是在一家餐館裏。”
另外,希爾頓還把所有的員工找來,告訴他們說,旅館的客人是否滿意,是否還會回來,他們要負大部分的責任。他一生中都要求自己和手下這樣做。
1925年,康拉德建造了他的第一家旅館——達拉斯·希爾頓旅館。為建造該旅館,他遭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籌錢而幾乎破產。
當時,他對那個土地所有者說,他要建造一家價值100萬美元的旅館。希爾頓告訴那人說:“我不買你的土地,但要租下99年。”
那人頂回來:“我又不是彭祖,我活不了99歲。”
而希爾頓說:“如果我不付錢,你不隻收回土地,建築物也是你的。”
當那人對這點與租金表示同意之後,希爾頓又把最後一招亮了出來:“我還要在租契上說明,我有權把這個不動產作為借錢的抵押。”那人大叫起來。
然而,當時希爾頓實在是經驗和知識都不夠。雖然他籌到了100萬美元,但這筆錢仍然不夠,弄得他口袋空空如也。
後來,為了脫離困境,他又回到了土地擁有者那裏,對他說:“聽我說,如果你繼續把旅館建成,我會以更高價再跟你租回來。”
那人很有錢,然而不願意這麼做,但希爾頓說了不少好話,最後他說:“好吧。”
終於,希爾頓逃離了困難。
這也告訴我們,經驗不足必須三思而後行。
良機絕不能輕易錯過
後來,希爾頓成立了“希爾頓旅館公司”和“希爾頓國際公司”,擔任董事長和總裁,在他的名下有近百家旅館,從天涯到海角,都掛著希爾頓的旗子。他現有在海外的旅館,比在美國本土的還多。
康拉德·希爾頓是因買下華爾道夫旅館而聞名的,這是旅館業經營者至高無上的光榮。
擁有華爾道夫旅館是希爾頓多年來的夢想,他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館。那些優雅的大房間,曾經住過許多皇族。當別人打電話過來找“國王”,華爾道夫的電話接線生必須問“請問哪一個國王”。但是這家旅館卻破產了。他1942年購買華爾道夫股票時,每股才值4.25美分,糟糕到如此境地。但希爾頓真正注意要買華爾夫道是1949年的事。
然而,希爾頓的理事會的那些理事,不能分享他的狂熱,大表反對。身為希爾頓旅館公司的董事長,沒有理事的同意,他也不能以公司的名義買下。
希爾頓也沒有因此退卻,因為他知道擁有這樣一家旅館,將會為他帶來多大的價值和地位。他想:“我可以像30年在德克薩斯州西斯柯那樣做,我可以自己買下來,把我的看法推銷給那些能夠有我這種想法的人。”
因此,希爾頓開始以過去的那種熟悉的老方式著手去做,他打電話給在華爾街那擁有華爾道夫股票一群人中的老大。
“我今天就能開個價錢,”希爾頓說,“我什麼時候過來呢?”
當天下午,他走進那老大的辦公室,要以12美元一股買下24萬9042股一一這是控製股的數目。
“這個價格24小時之內有效。”希爾頓說。然後,他給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當押金。
那老大說:“給你48小時吧?!”希爾頓答應了。
那人接受了希爾頓的價格。而希爾頓要買下華爾道夫,還差300萬美元。
他便去找別人籌錢。他對他們說:“你要投下25萬美元,跟我一起買下華爾道夫嗎?我不想讓給你,實在沒有辦法的話也可能要讓給你。”
那些人都說:“好的。”
希爾頓本想一如平時遵守他的生活方式,下午6點停止工作,晚上去跳舞,打高爾夫球。但是為了籌足餘下的最後款項,他不得不打斷他的娛樂。
正在籌錢的當兒,希爾頓的理事們說:“你這樣做是不應該的。既然你已做到這種地步,這個旅館必須屬於希爾頓旅館公司才行。”
於是,公司便籌出餘下的錢,了卻了希爾頓的心願。
1954年,希爾頓又以巨額資金買下了史達勒連鎖旅館。但差點兒就遲了。
當時,“盛布和那普公司”的舍肯多夫也想買下史達勒連鎖旅館,而且投下標,押下了100萬美元。
史達勒先生離開康乃爾大學之後,史達勒夫人就控製了公司不少的股票,她也控製了孩子們的股票。該公司內部有個問題,便是衝突甚大。
因此,在希爾頓決定捷足先登以後,馬上打電話給在紐約的佐畢斯——當時希爾頓公司的副董事長。
希爾頓問道:“史達勒夫人在什麼地方?”
“她在這兒,不過她正要走。”
“留住她,我要見她。我會立刻動身。”這時希爾頓還在加利福尼亞州。
佐畢斯回電話說:“她會在這兒等你。”
希爾頓記起控製股份的人總共有3個,於是希爾頓想:啊,我不能在這胡搞,如果我想得到這些連鎖旅館,動作就要快。
回到紐約,他對史達勒夫人說:“你會支持我的投標嗎?我給你的這個標,將會比你目前得到的更好。”
她說:“好的。”沒想到這樣順利,妙極了。
希爾頓的出價與舍肯多夫的一樣,高達1100萬美元,但他拿出了700萬美元作押金。
史達勒連鎖旅館的控製者必須接受希爾頓的條件。身為股票管理者,他們必須接受700萬美元押金,而不是100萬美元。
因此,希爾頓又完成了當時曆史上最大的一筆房地產交易。
誠實是成功的基本條件
在經濟大恐慌的時候,希爾頓的日子也非常艱難,他的旅館一個又一個地失去了。他借錢借到不能再借的地步。
但是,他不肯放棄他的事業,放棄不是他的哲學。他也堅信自己遲早辦法扭轉頹勢。那時全美國80%的旅館都破產了。
有個時期,希爾頓欠債高達50萬美元,而且身上不名一文,但是他也渡過了難關。
他渡過難關的妙法,除了尋找廢地,建立同舟共濟精神之外,他在經營旅館方麵,還堅持一個原則,即“我所有的旅館都必須是第一流的。”從他收到的信來看,這個原則是行得通的。
“我要客人走進來,見到的是一間好房間,一間清潔的浴室,因此我必須堅持這點。”
“我發覺,當你走進我的旅館,我提供給你的設施和服務令你滿意,你就不會抱怨我收你多少錢了。但是,如果我給你的地毯又舊又破,你一定不會喜歡的,你會感到不高興。”
同時,他也注意到,每一家旅館都會因為不同的地點而有不同的氣氛;在預測需求方麵也必須正確;還有,一次大量購買的話可以省錢;此外,需要宣傳,推銷和訓練。
希爾頓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親,對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當他特別成功的時候,家裏總有人得意洋洋的。
有次回家,他對母親說:“你麵前的這個人,現在擁有價值4100萬美元的旅館。”
她回答說:“我覺得你看起來同過去並沒有什麼兩樣,除了你的領帶上有汙漬。”
希爾頓生命裏的3條原則是信仰、努力和眼光。不論做哪一行,若想成功的話,他認為應該具備一個基本條件——誠實正直。
“任何情形下,都不要欺騙任何人,說話要算話。這點絕不能違背。”
從事環球企業,希爾頓喜歡跟政府合夥,他認為這樣不會遇到任何麻煩。就其全世界的旅館來說,他們有意說:“我們將經營這家旅館。你把它建出來,把它布置好,由我們提供經營資金,提供人員,而在此以後,你可以放手不管,我們分配利潤,2/3歸你,1/3歸我們。”
他認為這是和平的方法,而實際結果雙方果然都滿意。
希爾頓覺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在旅館業方麵,則買到了華爾道夫和史達勒連鎖旅館,並成立全球性的連鎖旅館。
希爾頓飯店的大招牌,在世界許多大城市都可以見到,“希爾頓帝國”終於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