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大王卡耐基
卡耐基是一位聞名的鋼鐵大王,但他對鋼鐵製造卻全然不懂。他雇用千百位鋼鐵專家為他工作,這種知人善任的能力,是致富的秘訣之一。從小他就具有組織能力及領導才能。
安德魯·卡耐基(Andrw Carnegie)出生時沒有醫生或助產婆接生,因為他父母窮得請不起。他最早的工作所得,一小時隻有2分錢,後來卻造就了4億美元的巨大資產。
我曾旅行到英格蘭的東弗林鎮,前往他的出生地參觀,他的家隻有二層狹小農舍。早年,父親在樓下從事紡織工作,又黑又小的閣樓,就是他們的生活起居室。
當他們移民到美國時,父親以販賣自己編織的布為業,母親則幫人洗衣或到鞋廠做小工。卡耐基的襯衫隻有一件,所以每晚睡覺後,他的母親必須趕緊洗淨晾幹,以備第二天再穿。每天工作16~18小時的母親,非常疼愛他。22歲時,卡耐基決心在他母親有生之年,絕不結婚,他遵守了這個諾言30年。當他52歲結婚時,他母親去世了。而他唯一的獨子,在他62歲時才出生。卡耐基小時候常對他母親說:“媽,當我成為富翁,我要讓您穿最好的衣服,雇很多的傭人,並且擁有自己的馬車。”這些許諾成為他日後成功的原動力。喪母的悲傷,持續十五年之久,每當想到母親的名字,他總會痛哭流涕、悲傷不已,有一位英格蘭老太婆,因為酷似他的母親,因而獲得他的幫助,償還負債。
卡耐基小時候曾經捕獲一隻懷胎的兔子,這隻兔子不久生出一窩小兔子,為了喂飽這些小兔子,他想出一個辦法,他向附近玩耍的小孩子們說:“幫我為小兔子找食物吧!養大的兔子將用你們的名字命名。”這計劃神奇地成功了。
日後,卡耐基成了大企業家時還時常運用這種心理學。例如,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售出鐵軌時,也是用當時鐵路公司經理的名字為該處新工廠命名。如此一來,該公司的經理樂於製造新工廠的鐵軌。
卡耐基早年在匹茲堡送電報的工資,一天約有50美分,當時對他而言,這是份相當重要的工作,但他對該市的環境並不了解,隨時可能被停職,所以,他極想成為發報員,於是他夜間學習電信知識,清晨又趕到電信局去練習。
有一天清晨,一份來自費城的緊急電報,因值班技士還沒來而不能收,卡耐基自然而然地代收電報,並且自己發出電報。不久,他被升為電報技士,薪水也升了兩倍。
他胸懷大誌且努力工作,終於引起上司的注意,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獨立時,他已提升為電信科主任的私人秘書。
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卡耐基踏上巨富之路。公共汽車鄰座坐的一位發明家對他說:“這是我的新發明——新式火車的模型。”當時的火車隻是在貨車兩旁釘上簡陋的架子而已,而發明家的新模型,與現代的火車相當類似。卡耐基以英格蘭人特有的先見之明,認為這玩意兒將會有發展潛力——他心裏盤算著。於是他向朋友借錢,全數購買了這家製造工廠的股票,不久,業績果然蒸蒸日上,當他25歲時,投資的利息使他年收入達5000美金。
任職電信科長時,鐵道的木橋被火燒毀,造成鐵道不通。“木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將會走上鐵橋的時代。”心裏這樣盤算著,他又借錢創辦了鐵橋製造工廠,不久,金錢如滾雪般地賺進來。
卡耐基就像神話中的神仙一般:點鐵成金。以4萬美元與朋友合資購買的農場,因為富藏石油,一年後,身價百倍。27歲那年,他一周有1000美元收入,這又豈是15歲時日薪20美分時可比擬的?
1862年,南北戰爭最激烈時,物價連連高漲,西部的開拓已發展到密西西比河對岸,鐵路開始穿越美國大陸,產生了無數的新興都市,美國正踏入新時代。這時卡耐基已不再辛勞工作,他擁有無數的得力助手,幫助他建立企業王國,雖然卡耐基有英格蘭人的小氣,但絕不是視財如命的人,那些幫他忙的員工,許多人也成了百萬富翁。
他一生中隻念過4年書,但也出版了遊記、傳記、隨筆、經濟等類書8冊,對於公眾圖書館、教育製度的改善也不遺餘力,捐款高達7800萬美元。
他會背誦彭恩斯的詩集,還能背誦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斯》、《哈姆雷特》、《李爾王》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其他名作他也都遍覽無遺。
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贈給各教會的風琴卻高達7000台。
他一生所捐的款項合計有3.65億美金,相當於1天100萬美元。他是所有富豪中,最善於處理錢財的人。他曾說:“抱財而死,是一種恥辱。”
報業大王赫斯特
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父親是金礦業泰鬥,赫斯特在24歲時,接手經營舊金山的報業,1年間發行數量增加1倍,從此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權威,並且活躍於政壇。
你可否想過,如果手中擁有100萬美元,將如何分配使用呢?威廉·蘭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月薪就有100萬美元——相當於1天可賺3萬美元。當你在讀這篇文章的5分鍾內,他又賺進了100美元了!
從來沒有人稱呼他“威廉”,即使是親近的朋友,也都以“W·R”昵稱他。他的屬下大約有7萬員工,他們都以我們的“頭兒”來稱呼他。
他經營的報紙種類高達24種,出版的雜誌總計9種——擁有幾百萬的讀者,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潛力的出版業者,他的名字在美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然而,他本身卻是一個相當神秘的人物呢。一般大眾對他的了解,不比對印度偉人甘地所明了的情形更多。
身為全美第一出版大王,最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是位相當內向而羞澀的人。大約有半世紀之久,他願意和一流名人及朋友歡聚,卻最討厭和陌生人會談。
平常總有1060位客人住在他加州的巨宅裏。但他認為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自己偷偷玩著紙牌算命的遊戲。到紐約城時,最大的樂事是邊欣賞商店的櫥窗邊散步。
美國西部規模最大的產業,就是赫斯特在加州的牧場。這個牧場麵積共計25萬英畝大,沿著太平洋的海岸,全長大約有50英裏。
站在高度2000英尺的山上,可以遠眺太平洋的波濤洶湧,於是,他就在山上建築一座巍峨的摩洛哥風格的城堡,取名為“魔法之丘”。他耗費數百萬美元的巨款裝飾這座城堡。城堡裏裝飾牆壁的葛布蘭式花壁毯,原是當年法國城堡裏的懸帷。優雅的大廳裏掛著荷蘭畫家瑞伯蘭特、法國畫家羅賓斯以及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等人的珍貴名畫。他宴請賓客的大餐廳裏陳列著珍貴的藝術作品,但吃的東西卻很簡單,而且用的是紙圍巾。
赫斯特非常喜愛動物,飼養著許多野獸,使當年馬戲大王巴拿姆都羨慕不已。成群的斑馬、水牛、長頸鹿、袋鼠——在山上亂跑狂叫,樹林裏,無數奇形怪狀的鳥禽在枝頭上跳躍。此外,在動物館內,有雄獅吼叫,有老虎咆哮不停。這些都是他所飼養的。
我有位朋友,名叫法蘭克·麥遜,專替赫斯特去法國各地購買古物、藝術品。甚至有時候,把一所城堡都買下並把它們裝箱運回美國,一塊石頭、磚瓦、木材都編號注明來自何地,他就照舊把它們建造起來。
他這樣瘋狂地采購美術品的結果是,最後連存放的地方都得大費周折。他隻得在紐約買下一個大倉庫,把暫時不用的東西存放到倉庫內。倉庫管理員共有20名,經費每年約6萬美元——收藏的東西,從布穀鳥報時鍾,到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等,無奇不有。
赫斯特的父親,原來是密蘇裏州的一個農夫,1849年的時候,適逢淘金熱的盛期,他也跋涉到西部2000英裏的荒地去挖金礦。他和牛並列而行,有時也和印第安土著人作戰。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金礦,也得到了百萬財富。到他年老時,總愛在家園的樹陰下休息。數年前,兒子赫斯特發覺這棵樹擋住了視線,無法從窗子眺望大海的景色。他不忍任意砍伐父親所喜愛的那棵樹,因之他花費4萬美元,請植樹專家把那棵大樹移動了30米。
他非常喜愛動物。一次,好萊塢電影公司的一群高級管理人員遠道而來拜訪他,但赫斯特卻毫不在意地讓他們久等,這是因為他正在照顧一條掉了半截尾巴的蜥蠍。還有一次,他在深夜裏駕駛私人遊艇去請名醫來治療一隻斷了腳的土撥鼠,並且支付了500美元的醫療費。
赫斯特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打網球的身手仍然非常矯健。這是他40年來努力不間斷地練習、並且虛心地接受指導、一心一意改善球技的成果。他還是一位業餘攝影愛好者,攝影技術連專家都自歎不如,每年拍攝照片高達幾千張之多。射擊方麵他也是高手,有一次他乘著遊艇出遊,一手拔槍擊落正在高空飛翔的海鷗,準確地擊中翅膀,使同伴都非常訝異他的神技!
他喜歡跳踢踏舞、擅長模仿和講故事,記憶力之佳可媲美百科全書。譬如:問他英國中世紀亨利八世有幾位王妃、美國曆任大總統的名字等問題,他都能一一回答,而且從不有誤。
有時候,吉米·瓦特和查理·查布林在赫斯特的牧場裏聊天,提到《聖經》裏的用詞,二人常常爭得麵紅耳赤。結果,皆由赫斯特出麵解答,這是源於赫斯特對《聖經》裏的每句每字都記得一清二楚。
赫斯特喜歡結交年輕的男女朋友,但卻不許任何人在他麵前提到“死亡”。
他繼承父親3000萬美元的遺產,本可悠遊一世,可是他卻仍然每天工作8~15小時,50年來從不間斷。
他曾公開表示——我絕對不退休,除非上帝呼喚我回去。
煙草大王德瑞斯
50美分創造了一個擁有51億美元的煙草王國。
世界首富德瑞斯(Doris Duke)之女——已經結婚了,私人財產大概有5300萬美金之多,人們卻稱她為“可憐的富豪千金”,因為無論她到哪裏總有侍衛隨行,並且時常被新聞記者、攝影師跟從,連買頂帽子,也有隨行保鏢二三人跟隨,完全沒有私人的行動自由。
德瑞斯擁有5片龐大的土地,美國境內4片,另一片在法國的裏維耶拉。新澤西的麵積有5000畝,花團錦簇的花園,湖水清澈,一望無際的綠草如茵,綠色的建築物點綴其中成為美國東部名勝之一。
這位富豪千金舉行結婚儀式,當她出現在佛羅裏達州的巴姆比基廣場時,所穿著的竟然是3年前的舊款式服裝。“雖然擁有龐大的財產,但最舒服的結婚儀式還是在熊熊烈火燃燒著的暖爐前取暖。”她說。
德瑞斯的父親究竟是如何致富的呢?——靠香煙。
被譽為煙草大王的德瑞斯家族,是在南北戰爭結束時開始創業的。當時戰敗的南軍正處於慘淡的時代,軍隊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田裏沒有任何作物,隻得吃栗果及棉種混合煮成的東西代替食品:以樹木的葉子代替蔬菜。德瑞斯的祖父盛頓·德瑞斯曾為南軍統領李將軍的部下,在裏基瑪德戰役時被捕,被投入惡名昭彰的裏比監獄,過著非人的生活。李將軍戰敗投降後,他的祖父回到故鄉北卡羅來納州。
南軍政府賜給他兩頭盲騾,5美元鈔票一張,經過北軍兌換後隻值50美分。他以50美分、兩頭盲騾,加上兩個喪母的孩子,開創坎坷多歧的前途。
戰火所到之處,田裏的作物都被士兵吃光,隻剩下煙草而已。兩個可憐的孩子巴克及班將這些煙草烘幹、揉壓、裝袋後,堆在老瞎的騾馬車上,出外販賣,就這樣他們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大煙草王國。
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北部,以香煙交換熏肉及棉花。日落時,在路邊野宿,吃著交換來的熏肉及馬鈴薯。所幸,他倆不以為苦,反而決心擴大販賣香煙的工作。
隨著時代的演進,資本豐富的香煙製造工廠達到了數百家之多,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德瑞斯的父親認為:“沒有突破性的技術發展,將被時代淘汰,不能生存。”幾番苦思,終於想出可賺幾千萬美金的構想——紙卷香煙。
以目前而言,這並不是富有創造性的改革,但在當時卻是一項革命性的新製品。俄羅斯人或土耳其人在幾世紀前開始抽紙卷香煙,英國也在克裏米亞戰爭後學會紙卷香煙。然而,全世界香煙最大供應國——美國,在1867年才開始用紙卷香煙。
德瑞斯的父親最初是用人工來卷香煙,當他發明卷香煙的機器後,每日產量由2500支提高至100萬支。他還發明了包裝香煙的機械。還有人記得“Mecca”、“TheEra”等香煙吧!這些硬紙盒的設計也是出自德瑞斯的父親之手。
業績蒸蒸日上,為了配合政府調低香煙稅金,他也將售價降低一半;大量地賣出一包5美分的香煙,使得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他的父親按著計劃開拓新市場,以25歲的年紀前往紐約開創新工廠。當時他發誓“效仿洛克菲勒開發石油的精神,我的香煙也一定會成功的”。
賺得的利潤他又投入新事業的開創,雖然年收入有5萬美金,他卻住在簡陋的房子裏,從來不吃超過1美金以上的便當。在這種儉樸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連鎖店迅速開發成長。
他每天早出晚歸地在工廠勤奮工作。從材料到成品都親自嚴格地監督,不假手他人。
他死後留下的遺產多達1.1億美金。他自負地說:“美國境內沒有比我更富有的富翁。”他所受的教育僅僅四五年而已。他曾自嘲地說:“如果作牧師或律師,就必須接受大學教育;像我這樣的人,隻要有商業頭腦就可以了。”
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引用他的話——“我成功的秘訣,是‘努力’,而不在於頭腦比別人好;那些頭腦比我好的人,終究失敗了,那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位沒有接受教育的人,竟然拿出4000萬美金來擴大一所小規模的大學。這所大學至今仍用他的名字為校名(北卡羅來納州的德瑞斯大學)。德瑞斯出任該大學的理事之一,他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大學理事。
德瑞斯不喜歡出風頭,一生中隻有一次接受訪問,那次記者問他:“擁有如此龐大的財產,你滿足嗎?”他搖搖頭說:“不!一點都不滿足。”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
王永慶念書的成績總在最後十名內,進米店做小工隻知道終有飯吃,後來在日本人壓迫下白手起家,一躍成為台灣首富。刻苦、努力、節儉正是王永慶發跡過程的法寶。
根據台灣《大人物》雜誌社1985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王永慶目前是台灣知名度最高、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1985年8月24日華視“周末派”節目指出,王永慶是大多數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卓越》雜誌在1984年7月間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王永慶所主持的台塑集團企業,在“商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管理製度”、“未來發展潛力”等三方麵均獨占鼇頭,成為台灣經營最卓越的集團企業。
這些調查結果表明,王永慶目前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一位神秘偶像人物。
以品質和服務取勝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於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裏。王永慶出生的時候,村裏住著數百戶人家,讀書識字的沒幾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因為貧苦,村民們為了節省糧食,三餐經常吃稀飯,稀飯消化快,吃完沒多久又餓了。隻有在年節的時候才準備白飯與一點豬肉,痛痛快快吃頓飯,等年節一過,又以稀飯度日了。
王永慶家的生活也不例外,終年辛勞,隻能勉強求得溫飽,日子過得很苦。
但是,王家對子女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視,王永慶7歲的時候,其父母王長庚夫婦便把他送到新店國民小學就讀。
王永慶念小學時,對書本沒興趣,也從來沒有認真過,在校成績都是在最後一十名之內。他後來說: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歡念書,有的人對這方麵就不感興趣,我在國民小學的時候,對念書就缺乏興趣,現在回想起來,除了個人的因素以外,缺乏環境的引導也很有關係。”
王永慶小學畢業後,在家鄉連做苦工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他15歲那一年,就立誌要出去闖一番天下了。
1931年,他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後,並在叔叔王永源的介紹下,來到嘉義當米店的小工。日據時代的嘉義是台灣商業的重鎮,它更是米穀的集散地。嘉南平原的米穀集中於此,南輸北運,生意熱絡,繁榮異常。
王永慶回憶說:“那時一心所想的,就是能有個工作不要餓肚子就好了。我不但沒有因為離家而感傷,反而滿心的欣喜與歡慰,因為好不容易我終於找到了工作,有飯吃了。”
白花花的大米曾經是王永慶夢寐以求之物,今日竟能與其終日為伍,所以他在獲得此項工作之後,不但高興而且格外的珍惜。他除了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之外,並細心觀察老板經營米店的一些訣竅,以之作為日後創業之準備。
一年之後,也就是王永慶16歲那一年,以他父親四處張羅借來的200元做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個小小的米店。
米店開張之初很困難,因為生意的對象是每個家庭,而他們都已經有了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能挨家挨戶去拜訪推銷,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願意試用。
麵對此種困境,王永慶心想:“如果我的品質與服務不比別人好的話,這幾家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試用客戶,說不定在試用之後,又會回頭向原來的米店買進了。這樣一來,就更談不上再去發展其他新客戶了。”
於是,王永慶便在米的品質與服務上苦下工夫。那時稻穀在收割之後,都鋪在馬路上曬太陽,碾成米後往往雜有米糠、砂粒、小石頭等。雖然這種現象很普遍,賣米和買米的人都見怪不怪,但王永慶認為這樣的米品質太差,他便將那些米糠、砂粒、小石頭等雜物撿幹淨後才賣給顧客。
在服務方麵,他也想出了一套改被動為主動的方法。當顧客上門來買米時,他就主動提出送貨上門,這種好事對顧客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
當王永慶把米送到顧客家中,並將米倒入缸裏的時候,他就掏出一本小小的筆記本,記下這家的米缸容量;然後,他又向顧客詢問該戶人家人口和飯量情況、一天米的用量等等,便依據這些資料計算出這家顧客米的用量,以及這次送來的米大約食用天數。在顧客吃完米之前的二三天——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顧客家裏去了。
這樣一來,不但這家顧客可以確保無斷米之慮,而且他也可以確保顧客不會因為斷了米而臨時轉向其他米店買米。
米賣出之後,接著是收錢問題,什麼日子去收錢對顧客最方便呢?對於大多數薪水階級來說,當然是發薪日。所以王永慶便一一記下所有顧客的發薪日。等到顧客發薪之後,他再去收米款,結果,十次有九次都能順利收到錢,顧客對這種收錢方式也很滿意。
那時,王永慶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廠,是一位名叫福島正夫的日本人經營的,他比王永慶大二十多歲。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和中國人經營米店有懸殊的待遇差別,福島正夫有很多條件都比王永慶優厚。但王永慶並不服輸,他立誌要超過福島正夫。
福島正夫的碾米廠做到下午6點就停工休息,而王永慶則做到10點30分,他比福島每天多做四個半小時;每天碾米都會弄一身的石灰粉,福島每天花3分錢洗熱水澡,而王永慶則省下3分錢,隻在屋外的水龍頭洗涼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王永慶認為,每天省下3分錢,就等於多賣出3鬥米的利潤。
在嘉義的26家碾米廠當中,後來王永慶排名第三,福島第四。王永慶如願以償。
日本人實施配給製後,發動宣傳要民間采用代用食。再經過一段時間,代用食也無以為繼,民間呈現饑荒狀態,主永慶的碾米店被迫關門了。
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努力
王永慶的米店與碾米廠雖然關閉了,但經過10年辛苦努力,他也有了一些積蓄。次年,他便在家鄉直潭裏買了一些土地。於是,在他26歲,終於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寒子弟一躍成為小地主了。
後來,他到嘉義的鄉下開設磚廠,磚廠用煤炭燒窯的時候,會冒出濃煙;而濃煙有損稻穀,所以當稻子開花的時候,日本警察就會強迫磚廠停工。
王永慶在嘉義的磚廠就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慘淡經營,後來因為不易取得燒窯用的煤炭,他把磚廠搬到板橋。板橋的磚廠經營一段時間後也因故停業了。
雖然他刻苦經營的米店及磚廠因故先後結束了,可是當時有一件事給他很大的啟發。
抗戰時期,由於糧食不足,鴨鵝當然也缺乏飼料,隻得在野外吃野草。四個月下來,瘦得皮包骨,隻有兩斤重,比一般的輕三到四斤。
王永慶買下了許多瘦鵝,用包心菜的粗葉子喂養。兩斤重的瘦鵝再經過兩個月的飼養,重達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因,乃是瘦鵝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極強,隻要有東西吃,它立即就會肥大起來。
喂養瘦鵝給王永慶兩點啟示:第一,一個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忍耐饑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隻要餓不死,一旦機會到來,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肥大起來。第二,瘦鵝之所以瘦,問題不在鵝,而在養鵝的人飼養方法不當,企業經營的道理也一樣,經營不善,問題不在員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當。
1943年,王永慶27歲,他又從米店、碾米廠、磚廠等轉向林木業發展。
在建南汽車貨運林老先生的資助下,他開始了木材生意。可是由於經驗不足,不久便血本無歸。這一時期可算是他前半生最黯然的日子了。所幸林老先生再一次幫助他,才得以立穩腳跟。
8年抗戰勝利了,台灣擺脫日本統治,重回祖國懷抱。二次大戰時飽受美機轟炸之下的台灣,處處斷垣殘壁,一切百廢待興。因此,建築業呈現蓬勃的景象。王永慶經營的木材業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業務蒸蒸日上。
到了1946年,王永慶30歲時,他的積蓄已達到5000萬元。
王永慶說:“貧寒的家境,以及在惡劣條件下的創業經驗,使多年輕時就深刻體會到,先天環境的好壞不足喜亦不足憂,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的努力。這個信念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深深影響並支配我的處事態度。在創辦台塑企業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各種的困難,我都是以這一信念勉勵自己以及台塑企業的同仁。因此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攻克難關,持續踏出穩健的腳步,追求成就和不斷的自我超越。”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王永慶是因塑膠而發跡的,但他初時想投資塑膠工業時,竟幾乎對“塑膠”的真正含義一無所知,遭到台灣工業會化工組主任嚴演存的白眼。但1年以後,他對塑膠之性質、製程、生產、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知他努力求知的精神。
40年代的台灣,由於受到戰爭的破壞,百廢待舉。當局擬定的塑膠原料工業,原屬永豐工業老板何義負責,但何義考察日本、美國、歐洲歸來之後,認為前景黯淡,遂宣布放棄。
但是,美援好不容易爭取到了,不做太可惜了。於是,當局找到了原想申請做輪胎的王永慶。當時的王永慶對塑膠完全外行,手頭僅有一點資料,他卻逆流而上,不假思索答應了。
1954年3月,王永慶登記設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資金約50萬美元,美援有67萬美元。
王永慶回憶說:“那個時候,台灣的經濟發展環境恰如一片荒蕪的廢耕地。我們所麵對的是,資金缺乏、技術落後、原料困難、市場極其狹窄且封閉的情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從事PVC塑膠粉的生產,就好像是一個手中缺乏工具的人,開始在極為貧瘠的土地上耕耘。”
1957年3月,台塑建廠完成,正式開工生產。每月產量隻有100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即使如此,當時台灣市場每月的需要量隻有15噸。所製成的產品隻有膠膜,品質很差,做成雨衣一穿就破;其餘的用途有軟質PVC,將它壓製成細條狀,用於編製小袋子,其消耗數量亦很有限。
加之風聞台灣當局要保護管製進口,原本便對自產品質沒有信心的加工業者,立即把七個月數十噸的需要量一次進口,使得從1957年3月到12月,台塑生產的PVC塑膠粉一噸也賣不出去,庫存堆積如山。
台塑當時的處境,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幾乎到了山窮水盡、奄奄一息的地步。除非開拓外銷市場,否則死路一條。
要拓展外銷市場,以當時每月一百噸產量的規模,毫無競爭力。所以,王永慶決定一方麵擴廠,希望借大量生產以降低成本;一方麵籌建一次加工廠,為台塑的PVC粉找出路。
於是,在1958年,月產增至21噸。增產後雖然成本稍降,但日本那時已增產至五六千噸,成本更低。因此仍然無法開拓外銷,所以,王永慶決定第二次擴充增產。
對於第二次擴充增產,大多數人都認為增至六百噸比較保險,就連外國的顧問也持這種觀點。王永慶獨排眾議,主張增至1200噸。結果,在當時工業會第一處處長沈奴泰的支持下,於1960年順利完成了1200噸的擴建計劃。擴建之後,產量激增,成本大減。
除此之外,王永慶於1958年成立了南亞塑膠公司,做一次加工,設法協助台塑銷售PVC粉。等到第一次加工品質較穩定之後,立刻設立卡林、新東等二次加工廠。
經由擴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並成立一次及二次加工以拓展外銷的情形下,總算解開了PVC粉滯銷的困境。以後逐漸發展的結果,不但找開了PVC粉的銷路,也促成了PVC塑膠加工蓬勃發展的局麵。
遇到問題要追根究底
1978年,台塑集團企業的營業額突破10億美元,此一成就證明了台塑已具備與世界大企業競爭的條件。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時,PVC粉原料缺乏的問題暴露無遺。王永慶看準了美國的PVC原料充足,而且比台灣更便宜,非常適宜在當地設廠。
1980年,王永慶正式進軍美國。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建成了一家全世界規模最大的PVC塑膠工廠。該廠於1980年6月開始興建,從策劃、設計、安裝、施工、試車安全由台塑一手包辦,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該廠於1983年正式投產,一船一船的PVC原料由美國運回台灣,解決了多年來原料缺乏的嚴重問題。
目前,美國市場PVC粉的售價,每公噸已達700美元以上,而台塑公司供應國內加工廠的PVC粉價格,從1983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每公噸600美元以下。
由此看出,不斷地追求低成本,做到物美價廉,是王永慶的經營信念。他曾說過:“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我看美國人、ICI、史托福都沒有這麼做,我就曉得我們台塑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