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到20歲間,蕭伯納擔任責任重大的出納兼秘書的工作,周薪80美元,他辛苦地工作了一段時間。然而出生在重視美術、文學、音樂的世家,使他覺得不適合事務性的工作。在他7歲那年就已讀過莎士比亞的《天堂曆程》、約翰·麥雅和《天方夜譚》的作者拜伯魯等許多名作,12歲時,他熱衷於拜倫的詩作以及狄更斯、大仲馬、小仲馬的小說,雪萊的詩集也讀了不少;著名的登山家喬恩·泰爾塔魯的哲學、經濟學家約翰·史蒂雅德·密爾及以哲學、社會學與進化論出名的哈巴特·史賓斯等等的文章也都讀過了。這些名著大作接二連三地激發了他的思想——他是靠思想活動的動物。這樣的他,當然不喜歡忙碌的工作。他所向往的是文學、美術等遠離世俗的藝術。即將20歲時,他發誓——人生隻有一次,一次的人生絕不能僅僅是個事務員而已。
於是在1876年,他決定前往他母親教音樂的倫敦,過筆耕的生活,邁開賺取巨大財產及名氣的腳步。
最初的9年,他靠筆耕,並不能得到溫飽。他專心寫作,每天不論心情如何,都要求5頁的創作量。他回憶說:“那時候,剛離開學徒及事務員的工作,所以常常5頁文章都寫不完。”
終於,他完成了5篇長篇小說,其中有篇眾所皆知的《藝術家之間的戀情》。然而,美國及英國所有出版社都未予采用,隻有一家出版社告訴他,願意等待他下一次的作品。他送了好幾次,皆是如此對他說。原因不是文筆順暢與否,而是內容不符當時所需。
那時的蕭伯納窮得連送原稿的錢都沒有。從決心寫作開始,一直到9年後,他所得的稿費隻有30美元,平均每月所得一便士。穿著破舊的衣褲,褲子屁股部分、鞋底部分都已磨破,來往於倫敦大街上時,他小心翼翼地遮掩著。吃的方麵也都依靠他母親向麵包店、雜貨店賒賬買來幫助他。這期間所得的30美元,是因為他擔任選舉投票的計數員賺得5美元,以及某律師以25美元代價要求他寫一篇關於賣藥的事情而所得。
這樣能活下去嗎?當然不!他毫不隱瞞地說:“本來我應該養家的,反倒是我讓這個家來養!這個家已經夠貧苦了!”現在他還常回憶說:“我對於家庭沒有奉獻力量,反而是母親養活我的。”
他漸漸靠著一篇篇寫作自食其力。第一篇拿到錢的創作是劇本——一本很差勁的劇本。實際上,21年來,他一直夢想——為了錢和富家千金結婚。
蕭伯納常常在眾人麵前批評結婚製度、教會組織、民主主義等一般社會非常重視的傳統。從來沒有人敢如此大膽地評論這些。這個看似非常大膽的人物,實際上是個很內向、很懦弱的人。有個令人驚異的故事,發生在泰晤士河畔,他的一個朋友的住所。他訪問這位朋友的經過情形是:“我不得不敲他家的門,在這之前,我猶豫地在河畔徘徊了二十分鍾左右,幾乎放棄這個念頭而逃回家去。然而我的本能告訴我——在這世上想要有作為的話,就不能不突破自己懦弱的行為。於是我衝動地敲他家的門。年輕的我,是如此內向、懦弱。”蕭伯納敘述著。
另一方麵,他非常重視人前的活動與態度。圖書館內有關“社交”的書,他都遍覽無遺。“真正有用的隻有《上流社會之習慣與風俗》這一本。”他說。
最後,他體會到——要克服懦弱與內向的毛病,唯有讓自己站在眾人麵前演說。於是他參加了辯論會。然而在以後的幾次辯論會裏,他隻是嚴肅地、靜靜地坐著。“下次辯論會的主席,將由你擔任!”辯論會員要求他。
辯論會開始時,他幾乎隻聽到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聲。在會議記錄簿上簽名時,發抖的手幾乎連筆都握不住;更糟糕的是,他竟然忘了自己該說什麼、該做什麼。筆記本上的草稿,他一個字也沒有辦法看清楚,誰都不在意他的這些窘態,一個個認真地聽他演說。
他堅決要排除這種天生內向及懦弱的性格。他想參加在倫敦舉行的公開討論會。這個難得的機會在他25歲時來臨了。他興奮地參加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進步與貧困》的作者亨利·喬治的一場“單一課稅論”的討論會。
這場討論會結束後,他決定對經濟學做深入研究。首先,他在一場社會民主黨的集會上演說“土地國有論”,所得到的批評是沒有資格討論“單一課稅”的問題。因為他隻有亨利·喬治的論調,而缺乏對馬克思的了解,於是他著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他讀了這本震驚世界並影響俄國革命的《資本、經濟學批判》書後,他說:“讀了《資本論》是我人生一個大轉機,這是上天給我的啟示。它讓我了解曆史與文明的關係,而這變成了我的使命和目標——曆史和文明的新目擊者。馬克思讓我重新加入人類的思考活動。”
為此,蕭伯納內心燃燒著信念並充滿信心,他不再內向、懦弱。一本書使他點燃革新般的熱情,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現在對他而言,主義及信念是最重要的事情。
此後12年,他奔走於英格蘭及蘇格蘭各地,時而在街頭、時而在會議廳、教堂宣傳社會主義。嘲笑者及反對者都被他反駁得無言以對。他成了當代第一位雄辯家。演講邀請更是接踵而來。在他的演說會場裏,資本家多過無產階級。他不願成為金錢奴隸,所以他的演講分文不取。
1896年蕭伯納結識了夏露德·蓓唐菲女士,那時他已是40歲的單身漢,而對象是39歲的老小姐。她是非常富有的資本家,而蕭伯納也因劇本在美國暢銷而賺了不少的錢,一年大概有十萬美元以上的收入。
她竭盡全力在社交界為蕭伯納所倡導的費邊主義(主張以和平緩進手段實現社會主義,1884年創立於英國)宣傳,這足以說明她是多麼喜歡蕭伯納,然而,他卻氣憤地指責她:“無聊的人,我從未見過像你這樣的女人!”
兩年來蕭伯納絲毫沒有結婚的打算,一直到1898年,夏露德因市政調查而動身前往羅馬時,他重病的電報也同時到達,她丟下一切趕回倫敦。因過度疲勞引起疾病的蕭伯納正躺在辦公室裏,這又髒又臭又狹小的辦公室讓夏露德驚訝不已。他也自嘲地說:“即使用炸藥來收拾,恐怕也不會幹淨;即使有7個傭人來打掃,也得花50年才會打掃幹淨。”
擁有一對碧綠眼睛的女資本家夏露德,立刻將他搬離該住所,帶他到鄉下的住所;並且深情地照顧他治病。當他病愈時,立刻把一隻結婚戒指及結婚證書送到夏露德的手中。
蕭伯納說:“我實在沒有資格結婚,因為我總是令人操心。”
他們美滿的婚姻生活持續四十五年之久,直到1943年蕭伯納夫人去世。大家都認為蕭伯納將會先死,因為她看起來比他年輕20歲,雖然他們實際年齡隻差4個月。
流浪漢出身的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是描寫一隻忠實但凶猛的狗,在主人世去後,恢複野犬的本性。此書的主要宗旨,是描寫人類對野性的追求造成社會相當大的震撼及刺激。《野性的呼喚》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而被當做批判社會的文學。
四十多年前,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獨自搭上前往紐約州水牛城的載貨火車,他身無分文,餓得沿街挨戶乞討。不久,警官以流浪罪逮捕他,並判處30天的勞役,做采石的工作,30天內,隻分配到些微量的麵包和水。
然而,就在6年後——短短的6年後,這個以乞討為生的流浪漢,一躍成為美國西海岸最受歡迎的人物。他成為加州社交界的焦點,他是作家、批評家,也是報社及出版社的總編輯,以文壇巨星的身份,引起大轟動。
19歲時,這名男子才進入高中就讀。可是他卻在40歲時英年早逝,短短期間,他竟然創作了51篇世界巨作。
此人即是世界名著《野性的呼喚》的作者傑克·倫敦(Jack London)。
這部作品完成於1903年,他因此書而一夜成名。雖然造成大轟動,卻不曾使他致富。獲利數百萬美元的僅是出版社和好萊塢的電影公司——事實上,《野性的呼喚》所賣得的版權、電影權,總共隻有2000美元而已。
如果,想要寫一本書,首先必須要有寫作的素材。擁有源源不斷的素材,是傑克·倫敦成功的秘訣之一。他的短暫、顛沛的有生之年,卻充滿著多彩多姿的各類人生經驗,他做過三等船員、還曾在碼頭做過臨時工、還曾走私軍火、挖過金礦,甚至遠到北極獵捕海豹、流浪過半個地球;連無家可歸的經驗,也可成為一部巨作的素材。當然了,對他來說三餐不繼的日子是經常有的:露宿公園的長板凳上,或睡在幹草堆中、或在貨車內過夜、也曾經露天而睡——醒來時,才發現自己睡在水窪中。他甚至鑽進貨車的底盤,因為疲憊而睡著了呢!
被警察逮捕而入獄的經曆,僅美國境內就高達數百次,並且,還曾經在中國東北、日本、韓國等地被逮捕過!
傑克·倫敦自幼即在貧窮及奔波中度過,常和舊金山碼頭的流氓鬼混。他根本不把學校當一回事,不愛讀書,時常逃學、掉課。有一天,他無所事事地遊蕩到圖書館,隨意讀了本《魯賓遜漂流記》後,便被該書所吸引,連肚子餓了也不回去吃晚飯,將它一口氣讀完。第二天,又到圖書館讀其他的書。突然地,他覺得自己的眼界為之開闊,有如《天方夜譚》的巴格達,呈現出珍奇而多彩多姿的世界。從此以後,他沉浸於求知的欲望中。不論是名偵探小說家尼克·卡特還是大文豪莎士比亞,或者是斯賓諾莎的哲學、馬克思的《資本論》,隻要是書,他都有閱讀的興趣。19歲時,他厭倦了以出賣勞力維生的日子,決定要靠自己的智慧來謀生,也厭倦了流浪的生涯,不再過讓警察追逐的日子,也不甘過被火車司機用煤油燈敲腦袋的日子了。
因此,他在19歲進入加州奧克蘭特市的高中就讀。廢寢忘食地努力用功,使他取得了驚人的成果——以短短3個月的時間讀完4年的課程,並且順利通過考試,進入加州大學就讀。
他一心一意想成為大作家,遍讀史蒂文生的《金銀島》,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以及狄更斯的《雙城記》——反反複複讀了數遍,然後拚命地寫作,以平均每天5千字的速度寫稿,花20天的工夫便可以完成一篇長篇小說。他曾經交給出版社30篇長短篇的作品,卻全部遭到退稿的命運,這是他學習寫作的初期。
那段日子裏,他以短篇小說《海洋外的台風》入選為《舊金山回音報》主辦的征文比賽第一名。獎金僅有20美元。當時,他貧困得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
1896年——掀起淘金熱的那一年。阿拉斯加的克倫貨克被發現含有豐富的金礦。這個消息,通過廣播網向全國披露,造成空前的轟動。工人離職、軍人逃兵、農人棄田、商人罷市,開始了所謂的“淘金熱”,人們像蝗蟲過境地向發光的金礦奔去。
傑克·倫敦也是其中之一。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克倫貨克的沿岸拚命搜尋金砂。當時的艱辛,非筆墨所能形容,那時雞蛋一隻喊價2角5分,牛油一磅索價3美元。並且在華氏零下74度的嚴寒中露天而眠,最後他仍是一文不名地回到美國本土。
歸來之後,為了生存,不管任何工作,他都做了,曾在餐廳裏洗碟子、掃地,也曾在碼頭做過零工。
1898年的某一天,身上僅剩下2美元,如果用完了,隻有餓死在街頭,在麵臨走投無路的困境下,他的6篇長篇小說,以及125篇短篇小說問世,他一躍而成為全美文壇最受歡迎的作家。
傑克·倫敦逝世於1916年,距他專心從事寫作隻有18年而已。在18年內,除了平均每年有3篇長篇小說創作,更有無數的短篇小說完成。
他的年薪是當時美國總統的2倍,作品至今仍盛行不衰,即使在歐洲,也是全美作家中擁有最多讀者的一位作家。
《野性的呼喚》僅為他賺進2000美元,但是,它卻被翻譯成10種語言,銷售量高達150萬冊,是美國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品。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著作影響遍及世界各地,他提倡人道主義及不抵抗主義。1880年著《懺悔錄》,其後盡棄私產,過著農耕生活。
這是一篇絕不遜色於《天方夜譚》的故事——一位預言家的故事。他於1910年逝世,在死前的20年間,世界各國的仰慕者絡繹不絕地到他家拜訪。甚至瞻仰尊容、聽聽他的聲音,或摸摸他的衣服也會感覺無限光榮,因為他是那麼受世人敬重。
有數位朋友,長年住在他家,將他所說的話、每日的生活細節,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後來印刷成許多單行本大量出版。
記載他的事情和思想的書,幾乎有兩三萬冊——除此之外,有關他的思想的報章雜誌,達6000種,而他自己本身的著作,也將近百部——大概無人可比吧!
他的一生多姿多彩,絕不亞於他筆下的小說世界。他出生於俄帝時期的貴族家庭,生長在擁有42間華麗住宅的家庭中,是在榮華富貴中成長的。到了晚年,他將所有的土地、財產都舍棄了,一文不名地死在俄國鄉間的一個小火車站旁,隻有一些農民守著他。
他年輕時是一位翩翩公子,顧盼之間神采飛揚。他非常講究穿著,曾花費巨資,特地到首都莫斯科做成衣。到了晚年,他卻和農民一樣,身穿粗布破衣,腳穿親手製的鞋子,親自整理床鋪,打掃房間,在破舊的桌子上,使用木碗、木匙,吃著粗茶淡飯。
他形容自己年輕時是過著“汙穢、邪惡的生活”,酗酒、好勇善鬥、犯下所有的罪惡、甚至於殺人。到了晚年,他虔信基督教教義,並且成為全俄羅斯德高望重的人物。
托爾斯泰結婚初期,過著非常幸福的婚姻生活,夫婦共同祈求萬能的上帝,讓幸福、快樂永遠長存。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甜蜜的夫妻之情卻變得相當悲慘。到最後,甚至連看妻子一眼都覺得非常厭惡。“讓這個女人,從我眼前永遠消失吧!”——這是他當時的願望!並且臨終前,還是不許他的太太到他跟前。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在學校的成績非常差,老師們因不能把任何道理填進他那蠢笨的頭顱,而感到頹喪失望。但在30年後,他卻寫出全世界最偉大的小說,並且成為永垂不朽的兩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的名望,比曆來統治該大帝國的俄皇都大。然而他所寫的那些名著,使他得到的隻是短暫的快樂,不久之後,他竟以著作了這些曠世巨作而引以為恥。並以他的餘年努力寫些短篇的文章小冊,全心全意投入歌頌愛與和平、加入撲滅貧困的行列。這些作品以小冊子的方式廉價出版。並且用貨車或手推車運往各地,挨家挨戶地零售,在短短4年內銷售量高達1200萬本。
兩三年前,我有幸在巴黎認識了托爾斯泰最小的女兒。她做過父親晚年的秘書,在他臨死前,曾一直陪伴著他,現在住在美國賓州的牛頓區的鄉間,我由她口中得知托爾斯泰的種種事跡。從那時起,她完成了一本關於他父親的書《托爾斯泰的悲劇》。
事實上,托爾斯泰的一生就是一出悲劇,而悲劇的原因在於他的婚姻。妻子生性奢侈,他卻嗤之以鼻;妻子渴望虛榮的社會地位,而他卻漠視它;她追求金錢與財富,他卻視財富和擁有私產為罪惡;妻子追求權勢、崇拜權力,而他卻相信以愛服人。
而且,妻子是一名善妒的女人,憎惡所有接近丈夫的朋友。連自己的女兒也包括在內,甚至把女兒趕出家門,隨後拿槍到丈夫書房,把掛在牆壁上的女兒照片擊穿。
她經常對著丈夫吼叫、哭鬧、痛罵,把家庭變成了可怕的地獄。致使他堅決放棄自己著作的出版權,任意讓別人出版他的作品。
每當他和妻子意見相反時,她便躺在地板上撒潑打滾,手拿鴉片嚷著要自殺,還要跳入井中。
結婚將近半個世紀,有時候,妻子會跪在托爾斯泰的腳下,央求他讀一讀48年前,當他們兩人正在熱戀時,托爾斯泰在日記中為她作的美麗詩文,當他讀到那已逝的黃金時代的美麗紀事時,他倆都被感動得失聲痛哭。
他82歲時,再也無法忍受家庭悲劇的痛苦。於是在1910年10月21日的深夜,托爾斯泰逃出家門——走進陰寒的黑暗中,毫無目的地漫遊。
11天後,托爾斯泰因肺炎死在鄉下火車站旁,他頻頻說道:“這就是神的旨意吧?”“懇求上帝——無論到哪裏都祈求上帝——”這是他臨終前所講的最後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