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遞進布局。把你的話題內部的各個層次采取由淺到深、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布局方式。
我相信,如果你能夠遵照這些方法的話,即興講話也不是多麼難的事情。你也許已經看出來了,我強調即興講話的準備工作。沒錯——
如果你想要你的即席講話出色的話,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平日之功。
克服講話中的6個主要誤區
從那以後,丘吉爾再也不背演講詞了。眾所周知,他最後成了一個偉大的演講家。
公開講話是十分重要而且複雜的。演講者常常顧此失彼,經常會忽視某一個方麵的問題。一般來說,演講者常常會產生以下的問題。我在指出這些誤區的同時,也會告訴你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個誤區:演講目的不明確
一個演講者將要進行一個題為“汽車安全帶”的演講。我在他演講之前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進行這次演講?”他回答說:“我想讓人們了解汽車安全帶。”他的這個目的讓我很疑惑,因為就大多數人而言,僅僅了解這種知識並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我當時就決定不再繼續聽他的演講。
一些人似乎不大清楚自己演講的目的以及聽眾需要什麼,這給他們的演講質量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我曾經對演講的目的作過總結,發現演講的目的不外乎以下4種:
說明一種事情或事物。比如,美國宇航局的人員向人們解釋彗星撞木星的影響時,他們並不打算要我們做些什麼事情,而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一信息。
說服別人。大部分政治家發表的演講都含有這種目的。他們希望聽眾在聽完他們的演講後,能夠放棄自己的想法轉而支持他們的意見。
增強別人的印象。當亨利·布雷過世的時候,林肯受邀就其一生致悼詞。林肯演講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聽眾的印象。
使人們愉快。如果你為了緩解工人們的壓力而發表了一次演說,那麼你發表這種演講的目的就是使人們愉快。在這時候,這是你的唯一目的。
明確自己的演講想要達到上麵所述的哪一種目的,這一點對演講者來說至關重要。要得出自己的目的,主要應該考慮兩個因素,即自己打算展現什麼以及聽眾需要什麼。隻有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使你進行一次成功的演講。
第二個誤區:背誦演講詞
從那以後,丘吉爾再也不背演講詞了。眾所周知,他最後成了一個偉大的演講家。
不要背誦演講詞。這是許多演講者極有可能犯的一個嚴重錯誤。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得在聽眾麵前演講時大腦一片空白而陷入了背誦的陷阱中。我並不想危言聳聽,但真實情況是,一旦上了這種心理麻醉的癮,就會不可救藥地持續采取這種浪費時間的準備方式。而也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演講的效果。
我已經說過,人一生當中說話一般都是自然流露,從未花過心思去細想言辭。這是因為,人們隨時都在想著,等到思想明澈清晰的時候,言語便如同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地就順暢起來了。
年輕時的丘吉爾也曾經寫講稿、背講稿。有一天,當他在英國國會上背誦他的演講詞的時候,思路突然中斷,腦海一片空白。他十分尷尬,也感到十分困窘。接著他把上一句重新背了一遍,但還是記不起接下來要說什麼。他的臉色變得通紅,不得不頹然坐下。從那以後,丘吉爾再也不背演講詞了。眾所周知,他最後成了一個偉大的演講家。
當麵對聽眾時,我們很可能會忘記逐字背誦的演講詞;即使沒有忘記,講起來也一定十分機械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不是發自我們內心,不是出於自然的流露。你想一想,當你在私下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這樣做呢?當然不是。你總是一心想著我們要說的事,然後就直接說出來了,而絕對不會留心詞句。既然你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為什麼在演講的時候就要違反自己的本能呢?
許多演講者都不背講稿。他們中的成功者常常都是把講稿扔掉,但卻說得更生動、更有效果了。這樣做也許會遺忘某幾點,說起來也比較散漫,但是起碼顯得更加有人情味。
林肯說過:“我不喜歡聽平白的、枯燥無味的演講。當我聽人講道理時,我喜歡他表現得好像在跟蜜蜂搏鬥似的。”和林肯一樣,絕大多數的聽眾都喜歡聽一個演講者在台上自在、隨意、激情地演講,而背誦演講詞的人絕做不到這一點。
第三個誤區:信息過於龐雜
很多演講者喜歡堆砌論據。他們不惜為自己的觀點找上無數個事例,以為這樣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雖然收集論據比進行各方麵的分析容易得多,但是除非你指出來,否則聽眾多半不會知道這些論據有什麼作用。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論據上麵,而不是你的觀點上。
以上隻是演講者使自己的信息過於龐雜的一個表現。事實上,經常有聽眾抱怨他們抓不住演講者的觀點。作為演講者,你的任務應該是對你的觀點進行解釋,而絕不僅僅是向他們提供許多信息——即使你演講的目的是說明一種事物,你也應該盡量讓你的信息顯得有趣。
因此,如果你打算向聽眾舉證的話,就要盡量使這些信息變得簡單明了,並且一定要告訴聽眾它們和你的觀點是什麼關係。
第四個誤區:未說清楚問題
我曾經聽過一個演講,演講人聲稱在1個小時內要對30個問題進行說明。也就是說,他打算平均用2分鍾去說明一個問題。而據我所知,有時即使用1個小時去說明一個問題,也未必能夠說清楚。我不知道這樣的演講有什麼意義,也許很多人去聽他的演講是出於一種好奇。
我曾經在自己的卡耐基口才訓練班上要求學員們用3分鍾進行一次演講,結果卻一點兒都不理想。隻有小部分的人利用這點兒時間對一個問題進行了說明。他們所有的話都圍繞著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知道這點兒時間僅僅允許他們說出450個簡短的單詞。但是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夠說明盡可能多的問題,想要給這3分鍾填充進許多東西。結果,最後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上麵所述的做法導致的結果是:沒有能夠說清楚一個問題。演講者常常在如何賣弄技巧上用功,卻忽視了演講的作用。聽眾在他們的演講中感到很迷惑,因為聽眾無法清晰地了解一個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務必就一個問題進行充分的說明。不要讓聽眾在耐著性子聽完你的演講之後,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獲。
第五個誤區:表現過於做作
我在前麵已經講過,大多數人在演講的時候,經常忘了自己平常是怎麼說話的。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在演講的時候,他們的聲音、動作、表情都發生了變化——其實發生變化並不要緊,關鍵是這種變化是不是一種不利的變化。
聲音是你的第一名片,但是很多演講者經常忽視這一點。他們以為隻要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給了聽眾就行,聲音並不重要。事實上,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樂不樂意接受我們的信息——如果你用一種陰陽怪調、極不自然的聲音來說話,這種聲音本身就足以引起聽眾的反感。
一般人在平時說話的時候運用很多手勢,表現得很有力度,但是當上台演講的時候,他們要麼身體僵硬,要麼動作過於誇張。聽眾好像是在看滑稽表演一樣,卻忽視了演講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表情也是一樣,把你生動的、自然的表情用到演講上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要知道,有時候傳達信息的方式比要傳達的內容更加重要。
第六個誤區:忽視聽眾
如果你曾經做過教師,你一定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所說的內容跟學生們沒有多少關係的話,他們不會有熱情。因為這個原因,許多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這一點,他們盡量使自己所教授的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有關。
演講也是一樣的。不要讓聽眾覺得你已經忘記了他們的存在,不要光顧著自己在講台上表演。你永遠不要奢望聽眾會對你的話題主動產生興趣,除非你能夠讓他們知道你的講話跟他們有關。
你應該通過一係列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這些方法隻是為了打消聽眾的疑慮而已。準備跟聽眾有關的話題、采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讓聽眾覺得你正在關心他們、告訴他們你的演講將會給他們帶來好處、讓聽眾介入到你的演講當中……這些方法,你都有必要用到。
演講口才要素
林肯的經驗讓我們看到,演講者要有豐富的學識,這也是演講成功的基本條件。
眾所周知,演講口才包括3個基本要素:演講者、演講和聽眾。這3個要素都非常重要,而且相互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現在,我就這3個要素進行簡單的說明。
演講者
在整個演講過程中,演講者是主導,是演講的核心所在。演講的成功與否,歸根到底是由演講者決定的。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那麼,作為演講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修養呢?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於某一個演講家身上,可能會更加具體一些。我曾經花了3年時間來寫作和修訂《林肯的另一麵》這本書,這些努力使我確認自己比一般人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總統。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什麼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演講家的。
被美國人民尊敬和懷念的林肯在捍衛國家的統一和反對奴隸製度方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們相信,正是這種高貴的品德和情感,加上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才使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而這也正是林肯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
林肯在給一位向他請教成功方法的年輕律師的回信中寫道:“成功的秘訣,就是對書本進行仔細閱讀和研究。隻有不斷地學習、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林肯自己是怎麼樣做的呢?魯賓遜評價林肯說:“他之所以成功,靠的全部是自學。他用豐富的文化素材把他的思想武裝了起來,然後成了一個天才。”
的確如此——林肯的經驗讓我們看到,演講者要有豐富的學識,這也是演講成功的基本條件。放眼望去,從古至今的演講家無一不是學識淵博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旁征博引,能夠把自己的經曆自如地組織到演講中,就是因為他們博覽群書、知識非常豐富。
另外,我通過研究發現,林肯具有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包括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記憶力。當然,還有一種對演講家來說必不可少的能力,那就是良好的表達力。我並不打算再舉例,因為能夠說明林肯具有以上4種能力的事例太多了。
以上是演講家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幾種基本的素質和能力。當對一個演講家進行評論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就是這些能力。當然,這些能力隻有都體現到演講中去,才能獲得演講的成功。
演講
演講是演講者操作的具體對象。從演講者踏上講台,直到演講結束,這成為演講的整個過程。每個演講者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演講成功。那麼,判斷一次演講是否成功,有哪些依據呢?
1.可信度。這是演講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聽眾說:“你說謊了”或者“你在隱瞞什麼”,那麼很遺憾,這證明你的演講已經徹底失敗。正是可信度賦予你的演講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某些場合,即使你的演講並不出色,而你可信度較高的話,你依然會取得成功。當然,如果事實正好相反,那麼即使你發揮得再出色,也於事無補。一個很常見的判斷是,聽眾絕不會相信一個燙著金發的時髦女郎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雖然這樣過於極端——因此,他們會認為你是一個頭腦簡單的笨蛋,而不會相信你所說的話。可信度跟演說者的品質、能力以及態度有關。
2.說服力。用語言去影響別人,這是一種讓人十分自豪的能力。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或行動並不需要改變他的麵容。這表明改變他人變得比以前容易多了。當你發表演講的時候,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你都希望能夠說服他人。當我們告訴別人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必須運用恰當的方法、全麵的觀點對它進行說明。這樣,聽眾才會相信你所說的是真的,否則他們會對你說的產生懷疑。說服力較高的演講是,聽眾在聽完演講後說:“的確像他說的那樣。”說服力跟演說者的態度、價值觀、參與意識以及可信度有關。
3.影響力。那些成功的演講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讓人們銘記在心,現在聽起來都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演講人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演講都能夠改變聽眾的看法或行動,或者讓聽眾了解到某種東西,這就是對聽眾的影響。人們說:“布萊特的演講影響巨大。”人們記住了他,並且因為他的演講而有所改變——不管是思想還是行動,這種演講就是有影響力的。
聽眾
聽眾是演講者演講的受眾。任何一次演講的成功與否,都是由聽眾來評判的。
聽眾一般是從以下幾個方麵對演講進行評價的:
1.需求。你能夠滿足聽眾的需求嗎?這是最關鍵的問題。每一個人都隻對自己感興趣,他們隻關心自己的需要。“這場演講,我聽了之後有什麼收獲?”他們會這樣問自己。當然,你不能滿足他們的全部需求,但是你至少應該滿足一個方麵。比如,給他們帶來知識、愉悅他們,或者使他們改變了自己,甚至隻是對他們表示了尊重。對聽眾來說,演講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得到什麼東西。
2.親密度。我指的是演講對他們而言是否陌生、是否過於高深等一些問題。如果聽眾在聽完你的演講後感到很茫然,對你所說的東西和概念有很多疑問,那麼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你的演講是失敗的。跟聽眾的知識、經驗和情感層次是否相當,也是他們判斷你的演講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
3.體驗。很多聽眾認為聽演講並不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而隻是一種體驗。他們往往要求演講者能夠帶來精彩的演講,但是什麼是“精彩”,他們自己也不清楚。他們就好像在看表演一樣,對演出的內容並不那麼重視,而是對表演的方式、表演人更加注意。
成功演講的方法
魔術公式的步驟是:第一步,把自己的觀點用實例告訴聽眾;第二步,詳細而準確地表明你的論點;第三步,告訴聽眾,你的演講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
我們已經講過了演講成功的重要性,所以並不打算在這裏再次強調。我將直接告訴你如果想要演講成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下麵就是你需要注意的問題:
充分準備演講
選擇你生活背景中有意義的、曾經教導過你的、有關人生內涵的經驗,然後,把從這些經驗中汲取來的思想、概念、感悟等彙集起來,進行符合你習慣的組織和安排,務必要做到胸有成竹。
記住這一點:所謂真正的準備,是對你將要演講的題目的深思熟慮。你可以把你的思想寫在紙片上——寥寥數語即可。當你演講的時候,這些片段可能有助於你的安排和組織。聽起來並不難吧?當然,隻要多一點專注和思考,就能達到你的目的。
為了演講的萬無一失,你可以采取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朋友麵前預講。曆史學家艾蘭·尼文斯對作家說:“你可以找一個對你的題材感興趣的朋友,詳盡地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你發現可能遺漏的見解、無法預知的爭論以及找到最適合講述這個故事的形式。”你可以把你選的用來作演講的觀念,用於和朋友或同事平常的交談中。當然,你不需要全部搬出,他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聽你把它講完,你甚至不必告訴他們這就是你要講的題目。你隻需在午餐時傾過身去,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知不知道,有一天我遇到這樣一件事情,告訴你吧!”你的朋友或同事可能很有興趣聽下去。在你講的時候,你可以觀察他的反應。說不定他會有有趣的主意給你,可能那是很有價值的意見或建議,你不妨聽一聽。即使他知道了你是在預演,那也沒關係。他很有可能本來就很喜歡聽你的講話。
考慮演講時可能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包括與你演講有關的,比如可能沒有想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也包括會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比如可能話筒的聲音太小等等,還有就是如果你忘記了接下來要講什麼或者你的演講被陌生人打斷你應該怎麼辦。隻有考慮到這些問題並且想好解決的辦法,才能稱得上是充分的準備。
成功的演講構架
我曾經花費了許多精力,想要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演講構架。我希望學員們能夠通過演講材料的有效安排,一蹴而就地打動聽眾。我們在美國的許多地方舉行過會談,邀請了我們所有的老師對這個問題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我們終於得出了一個“魔術公式”。
這個公式的具體步驟是這樣的:第一步,把自己的觀點用實例告訴聽眾;第二步,詳細而準確地表明你的論點;第三步,告訴聽眾,你的演講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
我們這個時代是快節奏的。聽眾不希望演講者發表冗長的、閑散的演講,而是希望演講者能夠以直率的語言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己的觀點,因此這個“魔術公式”特別有效。當然,我並不是說這個公式就是萬能公式,因為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同樣有效的演講構架,這要針對不同的演講人、聽眾、演講內容而定。總的原則是,我們的演講構架必須使我們能夠直接而有效地說明我們的觀點,並且能讓聽眾理解、接受。
隨時關注你的聽眾
在你打算進行演講之前,務必對你的聽眾有相當的了解。你必須知道他們是些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愛好、關心什麼問題,否則你可能麵臨對牛彈琴的危險。要選擇聽眾感興趣的主題、容易接受的方式,想到他們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的解決方法。要通過各種方式得到這方麵的信息,因為無論如何,這種信息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在演講過程中,你要隨時和聽眾保持聯係。不要忘了與聽眾的溝通,你可以用你的微笑、停頓或其他動作來表示你對他們的關注,或者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隨時注意你的聽眾的反應:他們是緊鎖眉頭,是激昂亢奮,還是快要睡著了?你要針對這些觀察,采取相應的對策。
演講結束後,你還可以對聽眾的感受進行調查。他們會提出一些對你很有用的問題,這樣對於完善你的演講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自己的風格
我曾經對100位著名的商業界成功人士進行過一項測試。結果發現,在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當中,個性的因素遠遠比智力因素重要。
同樣的,這個結論對演講者來說也十分重要。成功的演講者一致認為,除了充分的準備之外,個人風格是演講成功最為重要的因素。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演講並不僅僅是講話,還包括講話的方式。作為聽眾,他並不是一台機器,他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你的眼神、動作、空間運用、表情、個人魅力等東西,而且對這些東西的關注,甚至超過了你的講話本身。而這些東西恰好構成了你的風格。沒有人願意聽一個他不喜歡的人講兩個小時。
每個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並不隻是跟你的個性有關,還包括許多細微的東西。可以說,你的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能夠給聽眾帶來一種愉悅感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加以利用。
幽默、機智也是個人的風格,它能夠反映你本身的修養和性格。總之,隻要是能夠博得聽眾的好感的個性,你都應該運用,並且將這種個性清晰、具體地展現出來。
讓聽眾融入演講之中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夜晚。我的牧師、尊敬的羅伯·艾坡亞先生正坐在我們中間。正是他的言行和指導,使我、我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受到了激勵和啟示。路易·施特勞斯和鮑勃·史蒂文斯也是我尊敬的人。他們對宗教極其熱誠,這一點從他們對社會事業的熱心可以看出來。另外……”
我想我已經說過很多遍演講者應該隨時和聽眾溝通的話了。的確,我希望你們記住這一點,因為它確實非常重要。下麵我將詳細地告訴你們,究竟該如何和聽眾保持聯係,從而讓他們融入到演講之中。
針對聽眾的興趣
我在前麵提到過羅素·康維爾博士的那篇《發現自我》的著名演講。康維爾博士就非常注意針對聽眾的興趣發表他的演說。
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演講的成功,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演講方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最主要的原因是選錯了主題。他們談論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聽眾卻對這些東西沒有任何興趣。
跟康維爾博士一樣,曾任美國電影協會會長的艾黎克·鍾斯頓先生也非常重視這一點。幾乎在他的每一場講演中,他都使用了這一技巧。比如,他在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畢業典禮的演講中,一開始是這麼說的:
“尊敬的各位俄克拉荷馬的公民,你們想必都非常熟悉那些習慣於危言聳聽的騙子。你們一定會記得,他們曾經拒絕將俄克拉荷馬州列入書本,認為這是一種沒有任何希望的冒險……”
這種技巧十分高明,當第一句話說出口之後,他與聽眾的距離立即拉近了。這讓聽眾明白,他的演講是專門為他們準備的。他所說的事情必然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因為他迎合了聽眾的興趣。
卡耐基口才訓練班上有一名來自費城的名叫哈羅德·杜懷特的學員。在一次由老師和學員們參加的宴會上,他發表了一次成功的演講。他依次談論到在座的每一個人,回憶起當初在進卡耐基口才訓練班的時候各位同學給他的印象,並且回憶起他們的某一次演講的情形。他還模仿其中一些同學的動作,誇大他們的特點,結果逗得同學們都開懷大笑。像他這樣的演講是不會失敗的,因為每個人對他的演講都很感興趣。
這種技巧其實並不難。在演講之前,不妨先問一下自己能不能幫助聽眾解決問題,是不是能夠達到他們的目的。你甚至可以直接告訴他們這一點。如果你是一個會計師,你可以對聽眾說:“我將告訴你們該怎麼得到一筆可觀的退稅。”如果你是一個律師,你可以告訴聽眾:“我將告訴你們如何訂立遺囑。”
你要相信,在你的知識儲備中必然有對聽眾有利的東西,而你也應該選擇這樣的東西作為你的話題。
讚賞聽眾
在你的演講過程中,隨時隨地地給予聽眾熱情的讚美能夠幫助你抓住聽眾的情緒。不要擔心,大多數人都會因為獲得得體的讚美而開心的。因為由個體組成的聽眾,他們也和個人一樣,喜歡聽到讚美,而不喜歡聽到批評。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跟讚美個人一樣,你的讚美需得體,而不能過於誇張和肉麻,否則就會收到相反的效果。
更加重要的是,你的讚美必須真誠。如果你對他們說“你們是我見過的最有智慧的聽眾”,“這裏的所有聽眾都是美女或紳士”,這會顯得你是故意這麼稱讚的,他們聽不出一點讚美的誠意來,因此就會一點兒作用也起不到。
縮短和聽眾的距離
我們在這裏所講的距離主要是指“心理距離”,也就是陌生感。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縮短這種心理距離有助於和他人的溝通。
在實際的演講之中,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指出自己與聽眾的某種關係。林肯1858年在伊利諾伊州南部的一些地方的演說——我們在前麵已經引用過了——就巧妙地運用了這個方法。他一開始就利用他的農村出身拉近了和當地農場主之間的距離,從而使他們消除了和自己的緊張的對立感,然後再慢慢地進行說服。
哈羅德·麥克阿蘭受邀參加了印第安納州德堡大學的畢業典禮。他在自己演講開始的時候,對學生們說:“受到各位的邀請,我深感榮幸。我相信,我之所以受到邀請,主要不是因為我是英國的首相,而是因為我跟諸位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我的母親是美國人,她就出生於印第安納州,而我的父親則非常驕傲地成為德堡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我以自己與德堡大學的這種親密的關係為榮,並且非常高興能夠重溫故鄉的傳統。”
哈羅德的這種自我介紹果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學生們之間的距離,贏得了他們的友誼。
使用聽眾的名字,也是縮短和聽眾之間的距離的一個方法。法蘭克·裴斯——通用動力的總裁——曾經在自己的一次演講中使用過幾個聽眾的名字,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他參加的是紐約“美國生活宗教公司”的年度晚宴。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夜晚。我的牧師、尊敬的羅伯·艾坡亞先生正坐在我們中間。正是他的言行和指導,使我、我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受到了激勵和啟示。路易·施特勞斯和鮑勃·史蒂文斯也是我尊敬的人。他們對宗教極其熱誠,這一點從他們對社會事業的熱心可以看出來。另外……”
可以想象,當聽眾聽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演講中的時候,他們無疑會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因此,這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但是,當我們提到這些名字的時候,首先應該確認這些名字的正確性,並且必須保證是在用一種友好的方式提到它們。
另一種方法是,在演講中使用“你”或“你們”這樣的稱呼。這種方法可以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因為當你使用這些稱呼的時候,實際上說明這些事情是針對他們的,所以能夠縮短你和聽眾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