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不能滿足自己的培訓要求時,也不要閑下來,可以自己額外出資接受“再教育”。當然首選應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其他還可以考慮一些熱門的項目或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作一種“補品”,在以後的職場中會增加你的“分量”。
隨著知識、技能的折舊越來越快,不通過學習、培訓進行更新,適應性將越來越差,而老板又時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人。
新世紀的經濟發展已經表明,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團隊,要求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是那種迫切要求進步、努力學習新知識的人。
機會來自實幹而不是抱怨
亨利·福特說:別光會挑毛病,要能尋找改進之道。抱怨隻能使自己悲觀失望,絲毫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人悲傷時想哭,而哭會使你更加悲傷。要想走出這個怪圈,你必須首先止怒,放棄抱怨,用解決問題的態度思考問題。
14世紀,蒙古皇帝莫臥兒在一次戰敗後,自己蜷縮在一個廢棄馬房的食槽裏,垂頭喪氣。這時,他看到一隻螞蟻扛著一粒玉米,在一堵垂直的牆上艱難地爬行。玉米粒比螞蟻的身體大許多,螞蟻爬了69次,每次都掉下來。當嚐試第70次時,螞蟻終於扛著玉米爬上牆頭。 莫臥兒大叫一聲跳起來!螞蟻尚能如此,我為什麼不?莫臥兒終於重整旗鼓,打敗了敵人。
有位哲人曾經忠告世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拿你的收入來當資本。任何傻子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要從你的損失中獲利。這就必須有才智才行,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傻子和聰明人之間的區別。”
所以,不要抱怨,用實幹來證明自己是一個聰明人吧。
100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牧師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大學為出身貧窮但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的辛苦籌募到的錢還不足1000美元。
牧師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下禮拜的演說詞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室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園丁的一席話使牧師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觀望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抱怨隻會讓機會白白流失,實幹才能成功。下麵的故事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機會來自於實幹而不是抱怨。
1832年,有一個年輕人失業了。他卻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又著手辦自己的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就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此間,他再一次決定競選州議員,這次他終於成功了。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可能有了轉機,可就在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去世。他心力交瘁,臥床不起,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
1838年,他覺得身體稍稍好轉時,又決定競選州議會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