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雖有許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的質量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隻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裏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做事一絲不苟,意味著對待小事和對待大事一樣謹慎。生活中的許多小事裏都蘊涵著不容忽視的道理,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到。那種認為小事可以被忽略、可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們做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源,它導致工作不完美,生活不快樂。
不斷吐故納新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要在歐亞大草原上找到狼的糞便並不容易。由於長久以來,牧民們對狼進行追殺,狼群已經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們從不隨處排泄,隻有在它們認為最安全的地方,才可能發現狼的糞便,然而這種地方一定十分隱蔽,很難被人發現。我從開始對狼糞產生興趣到後來親自找到新鮮的狼糞,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牧民的指點,我獨自一人走向草原最深處。據說,那裏是狼活動最頻繁的地方,當時我根本就忘記了危險。
“終於,在一個山坡後麵,我找到了幾段新鮮的和幹枯的狼糞。狼糞一般呈灰白色,形狀和狗的糞便差不多。我曾經多次觀察過狼進食的情景,至今對那些情景記憶猶新。狼在吃獵物時,充分表現了它們強大的生存本能和對食物的珍惜。它們吃光了動物身體的全部,隻有那些咬不動的骨頭才被它們拋棄,而那些拋棄的骨頭上麵沒有一點肉,連蒼蠅都很少光顧。
“我把狼糞用容器裝了回去。在實驗室裏,我驚奇地發現,狼糞裏麵最主要的成分居然是各種動物的毛纖維和一些牙齒,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像石灰粉似的動物骨鈣。狼把獵物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消化了,除了一些實在沒有營養的物質。據我所知,其他動物都不具有像狼一樣強大的消化吸收能力。”
以上是著名的狼學專家古姆·吉德溫教授在著述《狼蹤》中寫下的一段文字。他曾經在歐亞大草原上生活多年,多次近距離的對狼進行觀察和研究。他的這一發現讓世人驚奇。狼在進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著實讓人感慨萬千。麵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條件,狼時刻麵臨著饑餓的挑戰和折磨,它們必須絕對消化捕獲的任何可以充饑的食物,才不會在困境的考驗中死去。長時間以來的磨煉,讓狼有了一個強大的胃。
從狼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隻有學會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識,並最終轉化為實用的能力,我們才能在職場做到“日日新,苟苟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