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飼料工業中研究開發的新技術(2 / 2)

為了生產現場便於應用,開發了染料結合法和體外酶水解法兩個快速簡便的氨基酸消化率測定方法。這兩個方法測定的結果與新活體法呈強相關。

對常用飼料的真代謝能值也用新活體法進行了測定,並根據飼料常規營養成份化學分析結果配合了估算真代謝能的回歸公式。

研究開發了多目標規劃計算機優選飼料配方軟件。可隨時根據不同飼料原料調整配方,可保證日糧中和各種可利用必需氨基酸之間和蛋白質能量之間的最佳比例,配製最佳的平衡日糧。

以可利用氨基酸指標配製了無魚粉、添加部分棉、菜籽餅粕的平衡日糧,在俸伯雞場進行了各種對比試驗和12萬隻雞中試取得成功後,1989年11月開始在全場24萬隻各類雞群進行大規模應用試驗和褐殼蛋雞最佳平衡日糧配比模式的試驗研究。

26萬隻產蛋雞平均隻年產蛋達15.8千克以上,每千克雞蛋成本下降32元。達到了增加產蛋、降低成本、節約蛋白質資源,減少環境汙染的目的。

這項成果在國內屬首創。本項研究與應用達到了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並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同期在國際上有些國家的研究單位,如法國農科院家禽所法國公司、德國的荻高莎公司、美國哈特萊森公司等在進行同類研究,但均屬實驗階段,都未在生產中應用。

本項成果已在1992年第19屆世界家禽學會上發表,被收錄在大會論文集中。在1993年初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經過對比試驗檢驗的,一般生產者認為:在產蛋雞飼料中可添加棉仁粕4%,菜籽餅3%,不用魚粉,加賴氨酸0.16%,蛋氨酸0.06%,氯化膽堿0.1%,(其他維生素略)配製的飼料與有魚粉3%,無棉仁粕、菜籽餅的常規飼料對比的飼養試驗蛋雞生產表現(包括產蛋率、蛋重、飼料轉化率、采食量等)無顯著差異。

第二節計算機控製與管理飼料加工自動化係統的研究開發應用

俸伯飼料廠原來機組每小時產量3噸,年單班產5000噸,1989年至1990年進行了技術改造。將計算機控製與管理引入飼料加工全過程,使飼料加工成為一個自動化係統,目的在於使機組的產量和產品質量提高從而降低加工成本。

其主要內容是增加一個緩衝倉,增加1台電腦控製。投資僅幾萬元。改造後達到每小時生產7噸,年班生產1.5萬噸以上。使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多,經濟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