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為了提高飼料質量,更合理的利用飼料資源,挖掘利用非常規蛋白飼料(如棉籽餅、菜籽餅等),以降低飼料成本,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科研試驗,開發出多項有效的新技術,在大麵積生產中應用推廣,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第一節以可利用氨基酸指標配製蛋雞平衡日糧的研究應用
最有代表性令人注目的新技術是由北京市畜牧局俸伯雞場和北京農業大學畜牧係合作,由著名飼料營養教授戎易和謝誌浩、劉長明等人主持的“以可利用氨基酸指標配製蛋雞平衡,日糧的研究應用”的科研開發課題獲得成功,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這項成果經北京市畜牧局3個飼料廠和商品蛋雞場3年(1990~1992)的推廣應用,共生產配合飼料137000噸。平均每噸飼料降低成本90元,共獲利1233萬元,累計飼養蛋雞186萬隻,在沒有其他因素的條件下,由於營養平衡,平均每隻蛋雞多產蛋1.1千克,共增產雞蛋2050噸,增獲利820萬元。兩項合計獲純利2053萬元。―這項新技術的主要內容:、
目前國內外在動物營養方麵,一直延用以飼料中粗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的測定值為指標來配製畜禽日糧。但由於動物對來自不同產地、品種和加工儲存方法的原料中氨基酸的實際消化率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導致日糧中某些必需氨基酸不足或過多。這樣就不僅保證不了150畜禽生產性能的發揮,也降低了飼料轉化率,提高了飼養成本。
這個課題主要是研究蛋雞對飼料中的各種必需氨基酸的實際消化吸收量,按照雞群不同生長發育和生產階段的要求,配製各種必需氨基酸之間、蛋白質和能量之間最佳比例的平衡日糧,以保證雞隻正常發育,充分發揮生產性能的營養需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蛋白質資源和降低飼料成本,降低糞尿中氮的排出量。
這項研究實際是從1986年開始到1992年底結束,其耗時7年。完成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對國內常用的各種飼料原料的氨基酸和能量進行了多次重複的分析測定,取得了準確的數據。
通過多次係統地對各種測定飼料氨基酸消化率的方法進行研究,選定了以去盲腸公雞,扣除內源氨基酸排出量的方法為測定飼料氨基酸消化率的標準方法(簡稱新活體法)。
應用新活體法對國內常用的各種詞料原料的氨基酸利用率進行多次係統的測定,並編製了可利用氨基酸為指標的國內常用飼料和非常規蛋白飼料營養成分表,以作為配製平衡日糧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