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中最基本的是單位時間產品率高,即日產蛋產肉率高。但飼料轉化率與產品率呈強正相關。即產品率髙必然飼料轉化率也高,反之亦然。
現代畜牧業采用工廠化方式進行高效率生產,首要的是實行標準化飼養。飼養標準是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畜牧科學和動物營養科學發展和科學總結。從1859年美國格羅文提出第一個原始的飼養標準以來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隨著畜牧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家畜飼養和營養科學的巨大進展,各類畜禽的飼養標準被陸續製訂出來,並不斷得到修訂補充和完善。目前世界上比較著名和影響較大的,有美國的標準。美國科委於1942年建立了家畜營養委員會,開始研究家畜對營養素的需要量。
於1944年正式公布了第一個畜禽營養素適宜供應量的標準。其中包括豬、家禽、乳牛、肉牛、綿羊和馬等各個飼養標準。此後,大約每五年根據新的實驗資料和生產實踐資料,對原標準進行一次校正修訂。標準是世界上曆史最久,工作較嚴格、科學的一個飼養標準。比如:他們通過研究試驗,已基本上摸清了畜禽各個生長階段和繁殖、產肉、產蛋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對於雞%:製訂了需要滿足的42項營養標準。包括代謝能、粗蛋白質、亞油酸和包括蛋氨酸、賴氨酸、胱氨酸等14種氦基酸,4種礦物質(鈣、磷、鉀、鈉、6種微量元素(氯、銅、鎂、猛、鋅、硒)和13種維生素、泛酸、尼克酸、膽堿和葉酸)。對豬製訂了38項營養指標,包括消化能、粗蛋白質、10種必需氨基酸、4種礦物質,10種微量元素和12種維生素。
一般在飼養標準中把營養需要量分為兩部分:①日糧(配合飼料)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含量;②畜禽每日每頭(隻)需要的日糧數量;
簡言之,即每頭每天喂什麼?喂多少?
我國農業部在80年代也陸續製訂過豬雞等飼養標準。但近10多年來,國外許多大的種雞公司或種豬公司,根據各自良種的特點,都參考標準製訂了各自不同。有的高於飼養標準,以便更能充分發揮各自良種的生產性能。這些標準許多都已列入各良種飼養手冊中。
飼料工廠的任務就是根據畜禽場飼養的不同品種的飼養標準,根據市場上能夠采購到的原料,製訂(通過電子計算機)科學的最經濟的優化飼料配方,按配方生產出各類型號的低成本全價配合飼料,供給畜禽場按標準飼喂動物,以實現高效率的生產,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