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飼料工業是伴隨著現代化工廠化養雞業的出現而建立和發展的。1975年以前餌料工業在北京市還是個空白。
前麵在第四篇養雞篇中已經闡述:北京市以工廠化的養雞業為代表和先導的現代化畜牧業是從1975年中共中央20號文件的發布而開始的。北京市在1974年10月4日,根據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指示,成立了以趙化達為負責人的北京市大雞場大豬場籌建辦公室,僅10多名工作人員。次年1975年4月擴組建為市機械化養雞場養豬場工程指揮部,在設計建設國內第一個大型機械化養豬場(北京實驗豬場年產商品豬1萬頭)和第一個大型機械化養雞場(飼養規模20萬隻產蛋雞)的同時,於1976年開始建設當時在國內第一個大型現代化的飼料工廠一一南苑飼料廠,位於豐台區,單班年生產能力1萬噸。采用國內設備。1978年建成投產。
隨後在市種禽公司建設了從匈牙利引進的成套的飼料生產設備,年生產能力1.5萬噸,立式安裝運行,節省大量建廠用地。這是國內第一個從國外引進的飼料工廠設備。價格和質量在當時來說都比較經濟實用,受到有關部門的稱讚。以後這一型號的匈牙利飼料加工設備,在國內引進了10多套。
第一節什麼是飼料工業
飼料工業是根據現代畜禽生產的需要和要求,生產配合飼料的工業。在國外例如美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已有90多年曆史。配合飼料亦稱全價配合飼料,就是根據畜禽的不同生長階段和生產階段(如育雛育成產蛋等階段)對營養的不同需求,配製成的具有全麵營養價值的飼料。它包括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及各類添加劑等。使用配合飼料才能最大限地挖掘畜禽的生產潛力,充分地發揮飼料的效能,科學地經濟地利用飼料資源,以較少的飼料生產出較多的畜禽產品,做到高產低耗低成本生產,使企業實現最佳經濟收益。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北京市的飼料生產,在國營農場有一些小規模的養豬場和幾個稍具規模的養雞場自設有飼料加工車間,有一兩台粉碎機粉碎玉米和豆餅,然後用手工攪拌成混合飼料,喂豬喂雞。較有規模的場在混合飼料中加一定比例的骨粉、蠣粉和鹽。談不上按飼養桑準和營養標準製訂飼料配方,配製現在意%上的配合飼料。“文革”後期農村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形勢下農民家庭養一兩頭豬,養雞十來隻或幾十隻,連混合料也談不上。今天有玉米豆或土糧食就撤兩把,明天有麩子就給點麩皮,基本上是有什麼喂什麼,或者是沒有料就喂點泔水殘羹剩飯或者把畜禽撒到地裏養,屬於原始的家庭副業式的小生產。
第二節配合飼料與標準化飼養
大家知道,畜牧業是在植物光合作用下生產的植物產品為原料的基礎上,通過動物飼養進行的動物蛋白質等畜禽產品的生產。它是一個植物能量轉化成動物能量(蛋白質)的轉化過程。所謂畜牧業的現代化,其實質就是運用現代科技,科學地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一切飼料資源,最經濟地高效率地進行畜禽生產。其中心是個高效率問題。畜牧業的高效率有三個主要標誌:①畜禽個體單位時間的產品率高;②單位產品的飼料轉化率(或稱飼料要求率)高;③勞動生產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