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及防治(一)(1 / 3)

第一節馬的傳染病

―、馬傳染性貧血病

馬屬家畜由於吸血昆蟲刺吸病馬血液後再剌吸健康馬而傳染,病畜體溫升高,貧血,黃疸,心髒衰弱,浮腫,消瘦。

發生:郊區最早發病例是1961年在石景山,1963年在順義,1965年在海澱上莊等都是因外購馬匹中夾雜病馬而擴大蔓延。

防製①:本病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化藥和抗生素有治療效果。為此1968年農業部公布了《馬傳染性貧血病檢疫試行規程》,按規程進行檢疫,撲殺病馬後補助款的淨化辦法。開始檢疫根據臨床表現血液學和肝穿刺等方法判定病健;1973年用補體結合血清反應方法提高了準確性,到1975年用瓊脂擴散方法深入檢查出大量慢性和隱性病畜。截止目前已經30年,基本上把血清陽性馬淨化出群。

但普查說明到1990年郊區的馬傳貧疫情,仍隻是控製,並未徹底消滅。

二、炭誼

炭疽病是由於感染炭疽杆菌而發生的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病死畜天然孔出血,脾髒腫大,血液凝固不全,皮下和漿膜下膠腖樣浸潤。

發生:1951~1959年郊區14個縣都有不同程度發病40年統計549個疫點,發病7405頭,病死5733頭。

防治:1.嚴格處理疫場,發現病畜疫點,首先確診病性,立即嚴格封鎖,消毒,治療病畜及可疑病畜。

①凡目前不能用藥治療的傳染病,均按專業使用“防製”二字.

對常發地區實行每年定期預防注射。

40年來靠上述防治方法實行到80年代10年裏隻有8個疫點死10頭,其中1989~1990年5年裏隻有1個疫點1頭病死性牲口。基本控製住了疫情。

三、鼻疽

鼻疽是由於感染了鼻疽杆菌引起的馬、騾、驢特有的傳染病。馬呈慢性經過,騾驢多為急性,症狀呈現上呼吸道粘膜,皮膚、肺和其它實質髒器形成特異性鼻疽結節和潰瘍,愈合後遺留下星芒狀瘢痕。

發生:京郊在1949年以前就有廣泛流行,到60年代前期仍不斷散發危害。防製:馬鼻疽病尚無有效的疫苗,也缺乏可靠治療藥物。因而采取兩條防製措施:1.加強飼養管理,增加抗病力,控製疫源,提倡自繁自養。

整頓馬群進行檢疫淨化疫源,每年春秋兩季用馬鼻疽菌素點眼進行檢查,撲殺開放性病馬,隔離喂養點眼陽性病馬。截止目前已經基本控製。經過1956年到1989年33年中嚴格檢疫淨化,發現病馬及時處理以來,已經基本控製。另在1989年抽查11個縣區中1319頭牲口,其中隻有密雲和延慶兩縣檢出5頭點眼陽性馬,陽性率為0.31再一次證實已經全市控製。

四、馬腺疫

馬腺疫是由馬腺疫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症狀表現體溫升高,上呼吸道、咽粘膜發炎,頜下淋巴結急性化膿性炎症。馬駒易感,驢、騾次之。發生:從1956~1966年是本病在郊區流行的高峰期,以後減少。

防製:加強飼養管理衛生,增加抗病能力。

常發地區接種馬腺疫菌苗。

五、破傷風

破傷風又名強直症,是由破傷風梭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傳染病,病源菌廣泛存在於土壤中,是一種厭氧菌。病畜呈現全身肌肉或局部肌肉群持續性痙攣,對外界刺激反射興奮性增高。馬多發,牛、羊、豬次之。

發生:郊區14個縣區都有發生,發生原因多是皮膚外傷,處理不當而感染。

防治:對已發病馬用破傷風抗毒素效果顯著;

預防性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在一年裏,可達到預防目的。

六、馬副傷寒

本病是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馬傳染病。病菌寄生在腸道。發病特點是妊娠馬流產,幼駒的關節炎和下痢。公馬、公驢呈現睾丸炎。

發生:北京郊區的海澱發規14頭病馬,死亡3頭。帶菌的病馬汙染飼養工具、飼料和飲水器的傳染。流產症狀多發在1~2胎。

防治:對流產不需治療,如果出現症狀時,可注射鏈黴素連續5天為一療程。未愈時可停藥2天再重複1個療程。如果病馬從陰道流出惡露,可用0.5%錳酸鉀液向子宮內灌注,或用青黴素或鏈黴素灌注。

對病馬群每年冬夏季各注一次馬副傷寒菌苗,每次接種可分兩次,間隔7天,皮下注射1毫升。

七、馬流行性淋巴管炎

本病是由真菌的囊球菌引起的一種馬屬家畜特有的傳染病,呈現皮下淋巴管及其附近淋巴結發炎、化膿、潰瘍以至形成增生性索狀病灶。

發生:京郊的馬騾群中曾有個別病例散發,傳染徑路主要是外傷或直接感染。

防治:

局部摘餘病灶並燒烙。靜注新砷凡鈉明、碘化鈿或痊愈馬血、血清均可。

防止馬體外傷,如有外傷要及時治療,隔離病馬,嚴格處理病馬屍體、汙染場地、飼養用具等,用10氫氧化鈉溶液消毒。

八、馬焦蟲病

本病是馬焦蟲寄生在馬的紅細胞內而引起的一種孢子蟲病。病馬呈現高溫、貧血、黃疸和呼吸困難症狀。

發生:主要發生在有中間宿主蜱活動的夏季,老、幼齡馬匹均可感染發病。京郊有極少個別點散發。

防治:

治療病馬可用台盼蘭酚或雌黃素配合以對症療法。

可注射台酚蘭預防,即在發現第一例時,對全群進行注射,隔15天注射第二次。更重要的是在蜱蟲活動季節用驅蟲藥噴灑治蜱。

九、馬媾疫

本病是由馬媾疫錐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的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蟲體為紡錘狀,以無性分裂方式繁殖。

發生:郊區家畜群裏40年中僅有豐台區一處發生過10匹馬媾疫,其中1頭死亡。傳染途徑是自然交配或汙染的人工授精用具。

防治:治療可用納加寧效果好。7~10毫升千克體重,稀釋成10%溶液靜脈注射。

也可用新砷凡納明與之交替使用,10~20毫升千克體重,製成5溶液靜脈注射。每匹馬用量不得超過6克。

十、馬宵蠅姐病

本病是由狂蠅科、胃蛆屬的各種馬胃蠅幼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的胃腸道內引起的一種慢性中毒性疾病。病馬呈現消化道障礙、貧血、消瘦為主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