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郊區於50~60年代曾有發生,常在7~8月蠅卵散發於馬驢頸側,發癢時互相啃咬,幼蟲隨牙齒進入口腔,第二年春季成蟲隨糞便排出體外。危害性不大,記載極少。
防治:
於春秋兩季用敵百蟲殺滅馬胃腸裏的蛹蟲。
馬頸側用敵百蟲油劑殺滅蟲卵。
十一、馬腦脊髄絛蟲病
本病為絛蟲寄生蟲病,病源體是寄生於牛腹腔的指形絛狀線蟲的晚期幼蟲,侵入馬體後寄生在腦底部,頸椎、腰椎的硬膜下腔,蛛網膜下腔,以至病馬後驅運.動障礙和精神感覺遲鈍。
發生:80年代大興勞改農場在引購蘇高血馬群中有不少馬發病,主要在7~9月份發病。
防治:早期用海群生注射與口服並用,效果好。
控製傳染源,牛、馬分開飼養,阻斷傳播,藥物預防用20海群生肌注50毫升每月一次,連用4個月。
第二節牛的傳染病
一、牛口蹄疫
本病是由於口蹄疫病毒侵入牛體引起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呈口腔、蹄冠、蹄%、乳頭發生水泡症狀。
發生:郊區40年來牛的口蹄疫有一次較大麵積發生流行。即1952年冬季,前後在城裏奶牛場總計發生5000多頭。病毒型為六型,病勢凶猛,直到1953年春撲滅。
防治:隔離、封鎖發病牛群,用碘甘油塗於潰瘍處。最好殺掉病牛除去病源。
預防接種疫苗。
二、牛3血病
本病是由白血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病牛淋巴白細胞異常增多,全身淋巴結腫大,進行惡病質為特征。
發生:1975和1980年朝陽區牛場先後發生淋巴肉瘤,臨床型12頭,病程為兩個月左右,死亡率100%。
防治:檢出病牛淘汰處理,普查中抽查了11個牛場468頭牛,均為陰性。
三、牛病籌性腹瀉粘膜病
本病是粘膜病毒引起的。呈高熱,白細胞減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糜爛潰瘍發生腹瀉。但也有較多呈隱性感染,症狀和病變較輕,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以幼齡牛易感,症狀明顯,發病率低而死亡率高。
發生:1975年昌平奶牛場牛群發生連續性腹瀉,流產率高。經8頭血清樣檢查結果3頭陽性,5頭可疑。其他奶牛場犢牛群中也曾有類似病狀,死亡率高,育成牛群發育不良,且夾雜發生流產死胎,胎兒畸形,由於未進行血清檢查診斷,未確定病性。
防製:普查中進行血清檢查結果,國營16個奶牛場中有9個場檢出陽性牛,抽檢821頭,血清陽性247頭,占被檢牛的30%,集體奶牛場和個體奶牛場13個縣區都檢出陽性牛,共抽檢奶牛2655頭,檢出陽性牛281頭,陽性率10.585抽檢肉牛698頭,檢出血清陽性肉牛237頭,陽性率37.27%。
四、牛傳染性鼻氣苷炎
本病是由牛皰疹病毒1型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多型性,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發熱,上呼吸道粘膜發炎,形成壞死斑點,呼吸困難,咳嗽,流鼻液等症狀。
發生:1986~1988年本市通縣牛場,病牛平均流產率為12.7%。其中青年牛占50%。在犢牛群中曾兩次爆發,第一次是1988年6月底,在平均27日齡犢牛中4天裏發病9頭,臨床呈腦炎型、呼吸道型,死亡率為100。第二次是1989年2月,有5~40日齡的犢牛發病10頭,主要為呼吸道型,其中2頭過,8頭死亡。耐過牛也因發育停滯淘汰。
該場曾進行兩次本病血清中和試驗檢測:一次是1988年4月抽檢37頭,隻有兩頭陽性,又於1988年6月犢牛爆發病後,對有流產史的10頭送檢,結果除1份血清汙染外,9頭呈陽性。
本市1984年先後從日本、德國、丹麥、加拿大引進奶牛分在5個國營農場飼養,普查時都曾檢出血清陽性牛。
另在全市無進口奶牛的國營場、個體場也檢出了陽性牛。所以本病傳入的根源待進一步認識。
發生:北京牛群中發現此病較晚,發病數量較少,發病重的已經死亡,輕的發育不良而淘汰,血清陽性牛又無臨床症狀。目前尚未確定辦法。
五、牛流行性腹瀉
本病又稱新生犢牛病毒性腹瀉。是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牛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犢牛腹瀉性傳染病。臨床上呈現嚴重急性腹瀉、脫水和酸中毒而死。
發生:腹瀉是犢牛常見多發病,病因複雜,又限於條件多未采取實驗室確診。現在能確定的隻有一個牛場。
海澱牛場1982年7月至1983年5月新生櫝186頭,其中發生腹瀉161頭,發病率87,僅8~12月份新生犢177頭中有161頭腹瀉,4個月發病率達90,死亡29頭,病死率185%。
防製:
本病尚無特效藥,要求及時口服補液卑可達96%療效。
加強母牛妊娠管理,喂以足夠的多價飼料,嚴格環境消毒。補液鹽處方: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加食鹽水1升中等補80~100毫升千克體重。
六、牛流行熱
牛流行熱又名牛流感,是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呈高熱,呼吸困難,咽喉頭麻痹,下痢,四肢浮腫,泌乳量下降和母牛流產。
發生:本市奶牛群於1958年第一次發生流行熱;1966年為第二次發生。共發病4790頭,普遍於京郊12個區縣。10年後1976年是第3次發生流行,病勢凶猛很快蔓延到大興等12個縣區,51個奶牛場,發病牛5745頭,死亡183頭。
第4次發生在1986年國營農場散發,據流行期中成乳牛發病率36.9~61%,平均為545;青年牛發病最高在左右。流行季節為8~10月。認為吸血昆蟲對本病傳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傳播快,病勢急,各種年齡牛均可發病。常常是成乳牛先發,繼而蔓延到育成牛及犢牛。
防治:
治療上采取解熱,防止脫水,胃內容物幹涸,靜注林格氏液或生理鹽水,灌服鹽類瀉劑,根據病情用強心劑、解毒劑、鎮靜劑,出血時用維生素X,四肢關節腫痛可注射水楊酸鈉,防止並發症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