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獸醫科學技術的淵源
獸醫科學技術在我國有悠久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奴隸社會時,由於牛馬已被用作耕役和騎射,所以重視馬牛的健康,並研究它的疫病。在甲骨文中便有了“貞多馬亞”等記載。其中“亞”字讀為惡,即馬有疫病的卜辭;左傳記載家畜的疥癬病為“瘀蠡”;狂犬病稱為“瘈狗”;詩經記載馬跛行,不能走高坡路為“虺隕”;稱馬的黃膽症為“玄黃”。
從西周到春秋已經設有專職獸醫,診治“獸病”和“獸疫”,同時采用“灌藥”、“手術”和“護養”等技術措施。對此周禮中記載有“獸醫掌握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製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殷商時代(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已經掌握為公豬去勢術。稱已被閹割睾丸的公豬為“豕”。稱已被閹割睾丸的公馬為“攻駒”或“攻特”。同時也掌握了牛的環鼻術。關於獸醫所用藥物在周禮、詩經和山海經中記載獸用藥物有100多種。到了秦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製訂的“廄苑律”。(見雲夢秦簡)它是中國最早的畜牧獸醫法規,繼而在漢代改為“廄律”。在漢簡中已記載有獸醫方劑。指出“牛扁”殺牛虱小蟲。柳葉主治馬濟痂瘡,梓葉治豬瘡。用藥同時提倡針灸技術。漢代已有了鐵製灸針、金針和銀針。公元78年漢章帝時有牛瘟流行(見後漢書)。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有《相六畜》《相馬經》和《牛經》。
封建社會中期即公元265~1368年獸醫科學技術體係逐漸完整。晉代名醫葛洪(265~340著有《肘後備急方》。其中有“治六畜諸病方”。對馬驢的十幾種病提出療法,如用黃丹治療“馬脊瘡”,用灸熨術治療“馬羯骨脹”,用“直腸入手”技術治馬胞轉,並指出了疥癬裏有蟲,還試圖用狂犬的腦組織敷咬傷處,以防治狂犬病。
公元6世紀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書,書成於533~544年。有顯著效果的如掏結術削蹄治蹄病,以及關於防治家畜傳染病時的隔離措施等。在梁(502~557年)時有“伯樂療馬經”的出現。在隋代(581~618年)隋書經籍誌記載有《療馬方》一卷、《伯樂治馬雜病經》一卷、俞極撰《治馬經》三卷。隋代太仆寺~管畜牧機構中設置獸醫博士128人。唐代開始了獸醫教育,見舊唐書中記載,在唐神龍年間(705~707年)的太仆寺中設有獸醫600人,獸醫博士4人學生100人,唐代出任行軍司馬的李丕(783~845年)編著有《司牧安驥集》。其中有獸醫三卷,方一卷。書中對獸醫技術理論及診療方法有較良好的論述。
元代(1271~1368)獸醫卞寶著有《痊驥通玄論》,其中有三十九論,四十六說,對於髒腹病理及一些常見多發病的診療,尤其結症及跛行等進行了論述。此外在當時還有《安驥123集》、《治牛馬、駝經》等印行。
封建社會後期(1368~1640獸醫科學進一步有較大發展,在明代(1368~1644)幾次規定要培訓基層獸醫,如明慧宗時(1438年)規定“每群長(管馬25匹.以後增為50匹)下選聰明子弟二三人學習獸醫,看治馬病”。(見《馬政紀》、《大明令典》)。名獸醫喻本元、喻本亨等編著了《元亨療馬集》(附牛、駝經、書中理論、方法具備,為國內外流傳最廣的獸醫專作。1469年時有一部療馬專著《類方馬經》六卷出版,1594年楊時喬主編了《馬書》和《牛書》。在明代不僅對馬、牛、羊、豬、犬和雞的閹割術均有進一步記載,同時還有李玉書對《元亨療馬集》的改編,增加了許多內容。
公元1758年清代名醫趙學敏所著的《串雅外編》和《串雅內編》均係搜集民間串醫一即走方醫的單方、驗方及其醫療技術編寫而成。其中有醫獸門、醫禽門和鱗介門,載有馬、牛、羊、豬、禽、魚等多種病的防治方法。1706年張宗法編著有《三農紀》一書。書中有藥用植物、畜產和水產等內容。在畜產中指出“畜疫傳畜……當知避焉”等。同時還記載了雌雄仔豬閹割技術,如說“雄者一月去其勢,雌者兩月其蕊”等。1774年清代獸醫李春鬆編著有《牛、馬捷經》。郭懷西撰成《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1800年傅述風著《養耕集》。1815年《牛醫金鑒》的出現。書中比較詳細的對牛、馬病的診療、處方及針灸等技術作了論述。我國獸醫技術開創自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應用發展於封建社會。特別在封建社會後期,元、明、清3個朝代都建都北京,此時可查到的獸醫專著竟有14種之多。獸醫技術在北京的曆史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