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草地資源和人工種草(1 / 3)

80年代以前北京市的草地資源沒有進行過係統的調查,1980年在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及市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辦公室的領導下,由市畜牧局承擔了草地資源調查任務。1980年初市畜牧局在北京市畜牧技校舉辦了畜牧資源調查及區劃學習班,聘請了北京農業大學畜牧係和北京師範大學地理係及畜牧局、畜牧獸醫站的教授專家講課,並以朝陽區高碑店和門頭溝區作為平原和山區的試點,進行現場實際操作,同時統一調查方法、內容和計算口徑,擬定了外業調查細則和內業總結彙報提綱,然後各縣區抽調84名專業幹部,公社和大隊抽出300多人參加了普查工作,經過3年時間,14個縣區共作樣方1178個,取得了數據約40萬個,初步摸清了全市的草地類型、等級、分布狀況和載畜情況,完成了調查報告,數據統計資料及圖件。1983年9月由農業資源調查及區劃辦公室組織的驗收鑒定,被評為優秀成果二等獎。1988年通過農業部驗收,被評為先進單位。

第一節草地自然概況

北京市位於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相接的地帶,處於北緯39。38,東徑115。25~117。30°之間,東西寬160千米,南北長170千米,總土地麵積16427平方千米,合2464萬畝,其中山區9831.6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麵積的5185,平原6595.4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麵積的40.15。北京的地形是西北部為山區,海拔最高2234米,最低不足10米,氣候特點具有典型的大陸氣候,冬季寒冷幹燥,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全年總輻射為56.84千焦/厘米,平均氣溫山區4~12℃,平原11~12℃,年降雨量平均500~600毫米,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第二節草地植被的特點

由於氣候變動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植被發生逆向演替,1980年森林覆蓋率為16%,84%的麵積為萌生叢、灌草叢。

第三節草地麵積

通過普查全市有草地麵積5343740畝。

第四節草地類型

根據全國製定的統一標準,草地類型按三級分類係統進行劃分。

第一級:類

按草地的成因一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反映大範圍內的環境條件的地域特征。

第二級:組

依據組成草地的建群層片的植物經濟類型來劃分並命名。

第三級:型

以草地主要層片的優勢種植的異同來劃分。

按照上述標準,結合實地調查情況,依照樣方調查的資料,彙總統計結果,全市草地共分為兩類,4組,12型。

第五節草地等級

不同的草地在產草的數量與質量上都有差別,草地質量好壞,產草量高低,取決於草地植物組成種類的數量和質量,而植物的適口性、利用率、營養價值和草群生長量又決定草的產量和質量。按照《中國1/100萬草地類型和草地資源專業會議紀要》所確定的等級劃分標準,劃分為五等,八級。

等:表示萆地草群質的優劣,根據草地植物的適口性,利用程度,營養價值劃分為優、良、中、低、劣五等。依各種植物在草群所占比例而定。一等(優等):優等牧草占60%以上。二等(優良、良等牧草占60%以上,優等牧草占40%以上。三等(中等、中等牧草占60%以上。良等牧草占40%以上。四等(低等、低等牧草占60%以上。中牧草占40%以上。五等(劣等):劣等牧草占60%以上。

級:表示草地草群地上部分的產量,依據產量多少劃分為八級。

一級:畝產鮮草800千克以上。

二級:畝產鮮草800~600千克。

三級:畝產鮮草600~400千克。

四級:畝產鮮草400~300千克。

五級;畝產鮮草300~200千克。

六級:畝產鮮草200~100千克。

七級:畝產鮮草100~50千克。

八級:畝產鮮草50千克以下。

北京市的草地資源沒有一等草地,三等草地占絕大部分,占總麵積的77.6,在級一類上,沒有一、二級草地,五級草地占總麵積的一半,其次是四級草地占總麵積的1/4。

第六節草地的載畜能力

一、產草量的計算方法

首先計箅草地的有效麵積,單位麵積的產草量要通過樣方取得,但不同月份的產量隨著植物生長不同而異,北京地區以10月份產草量最高,因此不同月份采樣要乘以係數而求得真實的產量。

根據不同月份的產草量,換算出最高產草量的公式:

該月產草量最高產草量二該月指數

二、牧草利塄率的計算方法

三、載畜能力的計算方法

草地載畜能力是按牲畜日食草量計算的,一般以羊單位計算,即按一頭50千克體重的綿羊每日需鮮草5千克,每年需1825千克,食草量為一個羊單位。

草地資源數據更新

經過草地資源調查10年後,隨著國民經濟發展,草地情況不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有了很大變化。為了提供科學準確數據促進農業發展,市農業區劃辦公室組織進行草地數據更新工作,市畜牧局組織各縣區進行了一年多調查,對有關數據重新采樣實地測量,於1992年5月數據更新成果經過鑒定驗收,被市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評為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