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草地資源和人工種草(3 / 3)

現在保留的草場和仍在繼續種草的地區,都是比較分散,麵積較小,有一定牲畜配套需要牧草供應的地方。

第二節人工種草的效果

北京人工種草的品種主要是豆科的沙打旺、草木樨、小冠花、苜蓿等,都不同麵積的試種過,但表現最好的是沙打旺,通過對三年生的沙打旺種植後,對生態環境起了很好作用。一、對土壤的影響

(一)土壤中根係積累

沙打旺植株茂盛,根係龐大,有效增加土壤中的腐植質。

(二)改良土壤結構

在種植沙打旺的土地上,地表枯枝落葉增多,表土形成一層結膜,有防止表土流失,阻止土壤水分過分蒸發有一定作用。在0~10厘米土層中,含有22.62%的團粒,明顯的改良了土壤結構。

(三)提高了土壤水分

在0~20厘米的土壤層內,比對照組的含水量提高4%。

(四)提高了土壤養分

種植三年後的沙打旺地,其耕層有機質含量比不種沙打旺的地高出1倍,含氮是對照組的1.8倍,速效磷是對照組的3倍,速效鉀是對照組的2倍。

二、對植被的影響

(一)植被組成有了變化

種植沙打旺後,沙打旺成了優勢種,原有植被中的一些植物被抑製,提高了草地的產量和質量。

(二)提高了生產性能

原植被平均每畝產鮮草300千克左右,種植沙打旺後畝產鮮草1500千克,提高了4倍。

三、對小氣候的影響

(一)改善了地表溫度

種植沙打旺後,增加了覆蓋度,熱量被植被吸收,形成了對人類有益的生物量,裸露沙地吸熱快散熱也快,據6月份現場調查,當天氣溫25℃,而地表的溫度則高達57℃,而有沙打旺的地方大大降低了地表溫度。

(二)降低地表風速

俗稱“寸草擋丈風”說明植被對防風的作用,據測試沙打旺草地的風速比對照組降低了45%。

四、對水土保持的影響

沙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風蝕,據觀察4月份4米7秒的風速即可形成地表風沙微移,7米7秒的風速即可形成風沙天氣,超過7米/秒的大風,每小時每公頃有1噸重土層被移動,種草是固沙的最有效措施。

第三節人工種草技術

人工種草是項新事業,開始對種草技術沒有掌握,走了不少彎路,其實種草比種大田作物還困難,牧草種子一般都比較小,對播種的質量要求較高,另外種草的土地條件不如農田,所以出苗保留就比較困難,尤其植被稀疏的地麵,受太陽直射土表溫度很高,豆科植物幼苗很難適應,所以創造必要的條件對保證播種質量非常重要。

試驗表明:秋播出苗最好,出苗率55.42,出苗天數4.78天,差不多比春、夏播提早一倍,如再選擇有連陰雨3~4天的時機,則保證出苗率是沒有問題的。

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種草,要選擇40度以下退化草場或撂荒地,種前修成水平條田,寬60厘米以上,做到外實內暄,外高內低,土壤平整疏鬆,40度以上陡坡不宜種草。一般25~40度的坡地,土層較薄礫石多,土壤貧瘠易旱,以種沙打旺為宜,土層較厚的棄耕地,可以種紫花苜蓿或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播種豆科牧草要拌根瘤菌,以促進生長。田間管理是保證牧草生長和種植牧草成敗的關鍵措施,由於認識上的問題往往對牧草的田間管理重視不夠,既不中耕除草,又不進行追肥,結果牧草生長不起來,雜草反而將牧草吃掉,再就是要利用合理,有的牧草尚處生長初期就放牧或利用,而且無計劃的使用,不給牧草留有保養生息的條件,形成不能安全越冬.而枯萎致死。

第四節種養結合發展家庭牧場

在牧草種植取得突破之後,如何使牧草形成生產力,促進草食家畜發展,增加經濟效益。1987年農業部畜牧獸醫司與市畜牧局商定在密雲甚不老屯鄉聯合開展種草養畜發展家庭牧場,建立以種草養畜相結合、產供銷相結合的新經濟聯合體,全部投資120萬元,其中農業部投資30萬元,市配套30萬元,地方自籌60萬元,種草、圍欄等基礎設施由投資解決,牧場建成後每戶承擔200畝草場的管理和使用,飼養牛、羊,家庭牧場每年交付使用費,引進牛羊給予貸款。經3年工作,已建成人工圍欄草場8300畝,建立家庭牧場30個,其中飼養絨山羊的28個,飼養肉牛的2個。到1990年底累計飼養絨山羊1800隻,出售肉羊1400隻,加出售羊絨總盈利21.2萬元,第一批建立的14個家庭牧場到1989年已有4個還了貸款,年收入超萬元的有7戶,5000元以上的7戶,所有家庭牧場都經營有利。

1990年6月由農業部和市組織驗收,給予了肯定。為了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並逐步將全縣草地牧業納入專業化、社會化和和商品化的軌道,從而創造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農業部決定再給予資金支持,以鞏固現有的家庭牧場,同時在密雲縣東邵渠發展新的家庭牧場。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這一新興的家庭牧場正在發展,但鞏固下來,發展上去確是任重而道遠的一項艱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