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草地麵積變化
在1980年調查時北京有天然草地麵積534萬畝,其中可利用麵積446萬畝,天然草地占全市總土地麵積的21%。10年後,草地麵積減少到392萬畝,其中可利用麵積減少到337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4.2萬畝.
第二節草地植物資源
通過樣方調查搜集標本分析,北京草地植物資源分屬58科,170屬,共278種,其中飼用植物共182種,分屬35科,112屬,占所收集到植物種類的65%。
在58種優勢飼用植物中,優等飼用植物稀少,隻有草地早熟禾1種,占優勢飼用植物總數的1:725,良等飼用植物15種,占優勢飼用植物總數的25.86,中等飼用植物6種,占優勢飼用植物總數的10.34%,低等飼用植物16種,占優勢飼用植物總數的27.59%,劣等飼用植物20種,占優勢飼用植物總數的34.49%。
第三節草地類型
一、草地類型
按全國草地類型劃分標準,劃分單位定為類、組、型三級。經多次調查分析整理,北京的草地歸納為2類、7組、39個型。
二、類型分布
在垂直分布上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在1600米以上山體陽坡、山脊、山頂,以苔草屬,禾本科、豆科、薔薇科植物組成的雜草草甸片段出現較多。海拔800~1600米的陽坡,絨毛繡線菊、遼東櫟、大花溲疏等灌木建群的灌草叢出現較多,半陰半陽坡草本層優勢種以苔草屬植物居多,陰坡基本上為森林覆蓋。海拔500~800範圍4主要是以胡枝子、繡線菊等和苔草、蒿屬植物為主,200~500米範圍內則主要是以荊條為建群的灌木草叢。
第四節草地資源評價
按照《中國草地資源評價原則及標準》的規定,草地資源按“等”、“級”劃分。
“等”:劃分為優、良、中、低、劣五等。
“級”: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級。
據等級評定標準,對北京市天然草地進行綜合評估結果表明,全市3924841畝地中,無一等草地。
從麵積結構上看,北京市草地質量偏低。四等草地占草地總麵積的68.765,雖然在植物結構中,優質牧草種類比較多,但在草地優勢種中,低等牧草卻占有很大比例,使低等牧草的重量構成大大超過優良牧草。這是造成天然草地質量低劣的主要因素。
從初級草地生產力水平來看,北京市草地產量是比較好的,沒有畝產鮮草100千克以下的,平均畝產鮮草為460千克。
第五節草地的載畜能力
北京市地區飼養的牲畜,很多飼草不是依靠草地如奶牛和平原區的役畜,山區的役畜和兔也不依靠天然草地,故草地的載畜量按利用草地的牲畜計算。
據調查北京市現有天然草地3924841畝,其中可利用麵積為3370009畝,由於草地類型和當地條件不同,草地承載能力有所差異。一般來說,位於低山丘陵區的禾草灌草叢草地載畜能力較弱,而草甸草地、莎草組灌草叢草地載畜能力較強。
人工種草
第一節人工種草的基本情況
80年代以前北京沒有搞過人工種草,隻有12個國營農場曾於50年代種過苜蓿,在山坡和河灘搞大麵積人工種草是80年代開始的。1980年8月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選擇在密雲縣北部山區進行飛播沙打旺和草木樨試驗,由於當時沒有經驗,在地址選擇、地麵處理和播種期等方麵均不太合適,第一次試驗沒有取得理想效果,以後改在平原的沙荒地試驗,經過二三年的總結探索,在永定河大興縣北藏村和房山縣的葫蘆岱鄉兩段河灘沙地上種植沙打旺取得成功。1983年出現了延慶縣官廳水庫淹沒區6000畝,房山縣葫蘆岱5000畝,大興縣北藏村3000畝的成片草場,經初花期測量,沙打旺株高100~150厘米,畝產鮮草可達1500千克以上,為建立“萬畝草場”創造了條件。
在農業部和財政部的資金支持下,3個草場裝備了圍欄,房山和大興兩草場還搞了部分噴灌設備。1984年農業部曾在大興草場召開種草現場會,同時向全國發出義務種草倡議,使北京市的種草形成了高潮。
為了配合種草事業的發展,市畜牧局的牧草種子站改為牧草技術推廣站,增加了技術力量,開展了對郊區種草工作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由於草場都在比較邊遠的荒涼地區,當地農民又缺乏愛護圍欄設備的意識,再加上草場管理跟不上,圍欄設備經常遭到破壞,有幾個破口之後,圍欄則起不到圍護作用,造成段段有殘欄,段段被偷盜的破爛局麵,最後被迫拆掉,所種牧草在生長盛期,養畜跟不上牧草發
展,無力打草,隻好收獲草子,出售兩年草子後,牧草已到衰敗期,沒有能發揮牧草的作用,草場又自然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