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有三種主要產品,兔肉、兔毛和兔皮。兔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消化率高、營養豐富、嫩味美等特點。兔毛是高檔優質的紡織工業原料,具有細、長、白、鬆、淨的特點,其柔軟閃爍,能做衣衫、圍巾等多種服裝,保溫和吸水性強。兔皮製成裘革,做成衣、帽、手套等服裝,質地柔軟、體輕、美觀、絨多、有很高的保溫性能。家兔的產品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母兔每年可產仔35隻,仔又產仔,當年三代見麵,累計可達2、00餘隻。在正常飼養條件下,年產仔的出肉量是母兔體重的300多。皮用兔和毛用兔的商品年產量,也是母兔的25倍以上,高於其它家畜的母仔比值。養兔的飼料投入與產出比較,肉兔為2倍,毛用兔為5倍,皮用兔是3.5倍。
廣闊的鄉村植物性飼料資源豐富,氣候、環境等方麵具有發展養兔業的優勢。北京市郊區養兔經過的是一條曲折道路,有繁榮發展時期,如:1968年出欄肉兔351.9萬隻創曆史最高記錄;1981年以來成立了“北京市養兔公司”、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北京市平穀種兔場”、引進年產20萬隻肉兔的裝配式兔舍和兔籠以及每小時生產5噸全價草顆粒飼料廠,投資幾百萬元興建了平穀、大興、延慶、密雲兔屠宰加工廠,凍兔肉進入了日本、西歐國際市場,一派繁榮景象;但1983年因兔毛滯銷,大砍長毛兔,緊接著1984年砍肉兔,使農民蒙受很大損失,以後養兔業一直在低水平情況下。目前養兔生產麵對國內外兩個市場,今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養兔業仍會有一定的發展。
第一節北京市養兔的曆史
一、養兔的曆史大事紀
1973年7月12日,王震同誌在市外貿局的指示:近期生產家兔250萬隻,加工兔肉2400噸,今後發展到1萬噸。
1973年10月23日至25日,北京市糧油食品進出口分公司,在平穀縣召開養兔經驗交流會。參加會的有平穀縣、密雲縣副業辦公室、順義縣東町史中塢大隊以及平穀縣所屬各公社副業指導員及主管同誌28人。會議要求:①各飼養單位必須建立專人飼養,確保生產;②要備齊冬季飼料,要多樣飼料喂養,確保長膘快、死亡少;③要備齊常用藥,防止傳染病的蔓延。
1973年市外貿係統在南口農場五分場投資建設種兔場,飼養有肉兔、獺兔和長毛兔,飼養方式有室內籠養、露天籠養和散養等,一度存欄達千隻規模。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1981年12月29日從美國引進力克斯兔400隻(獺兔),其中部分在這裏飼養。
1977年8月,根據市畜牧領導小組的指示,由市農林、二商、外貿3個局和畜牧辦公室聯合召開全市家兔生產會議。會議製定了1978~1980年規劃:1978年收購肉兔180萬隻,出口兔肉1800噸;1979年收購肉兔260萬隻,出口兔肉2600噸;
1980年收購肉兔350萬隻,出口兔肉3500噸。王憲同誌在會上講了話,提出一年見成效,三年見大成效。
1977年9月6日,北京市對外貿易局革命領導小組和市農林局革命領導小組提議在郊區設立了家兔生產協理員20人。
1979年7月10日,調整了活兔收購價格及增加季節補貼:將活兔收購價由1.5~2千克的每05千克040元,1~1.5千克的每0.5千克050元,2.5千克以上的每0,5千克0.55元,調整為1.5~2千克的每5千克55元,1.25千克以上的每5千克仏70元,並且每年由12月至次年4月這5個月內活兔收購價每05千克增加補貼1.10元。
1979年禽類加工廠每噸兔肉需活兔1221隻,每噸成本3806元,交外貿每噸4700元,廠方收入845元。
1979年市畜產品公司收購兔皮454769張,價值102715元,平均每張兔皮1.22元,加工出口兔皮褥子需14.5張,每張皮褥子加工費4.20元,稅金15外,每張皮褥子成本12.20元。出售價:一等為40元。
1981年農牧漁業部和北京市共同投資110.5萬元,在平穀縣北楊橋公社興建“北京市平穀種兔場”,第一任場長李金聲,養有從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引來的肉兔和長毛兔幾百隻,從美國引進的力克斯兔百餘隻,於1984年全場種兔相繼感染了小孢子黴菌病,種兔全部淘汰,經全麵消毒整頓後,1986年先後由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引進長毛兔200隻,從美國引進加利福尼亞兔和新西蘭兔300餘隻。此後養兔不穩定,采取縮小規模,處於保種狀態,調整兔舍飼養蛋雞,以雞養兔。
北京市養兔公司於1981年1月成立,第一任經理為鄭豬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