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秸稈的資源情況
作物秸稈占光合作用地上部分的1/2。全市有秸稈33.5億多千克,是一項非常豐富的資源,目前作為飼料用的隻有10%左右,所以作為發展草食家畜的粗料潛力是很大的。
由於秸稈的構成成份,影響了牲畜對它的消化吸收,所以作為飼料用的秸稈必須經過加工調製。
第二節秸稈的切碎
飼喂牲畜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鍘短切碎,一般喂牛多切成3~4厘米,切的越短其采食量也越高,飼喂效果會更好,農民有個說法“寸草切與刀,無料也上膘”。據觀測喂切碎的秸稈可提高采食量20%~30%。
第三節秸稈的堿化
秸稈堿化,有的用苛性鈉,有的用燒堿,但用的較普遍的是石灰水加鹽,因為這些材料較易取得而且價格也便宜,方法是用石灰1.5千克,食鹽0.5千克加125千克水,經攪拌勻後,用其澄清液浸泡50千克切碎的秸稈浸泡20~60分鍾後,將其撈出堆放,經8~10小時即可喂用。據測喂給堿化秸稈牛的日采食量由4千克提高到5.4千克,增加了35%。
第四節秸稈的氨化
在秸稈中加入氨源(液氨、碳銨、氨水、尿素)使之起化學作用,將不易被消化的物質變為可消化物質,由於氨的進入提高了秸稈的粗蛋白含量,據農業工程大學化驗分析,氨化後的秸稈消化率可提高20,粗蛋白含量可增加~1.5倍,總營養價值可提高一倍。
四、使用氨化秸稈的經濟效益
據通縣畜牧局肉牛辦公室的調查,300千克左右的架子牛,不喂氨化秸稈,日喂精料2.5千克與日喂氨化秸稈5千克,精料1千克,其增重量相等。按當時價格計算1頭牛的飼料費可節省62元。
1986年通縣畜牧局成立肉牛辦公室,重點抓了秸稈氨化,1988年7月14日市農辦在通縣召開了全市秸稈氨化現場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也來通縣考察秸稈氨化情況,19的年通縣的秸稈氨化獲農業部秸稈氨化達標縣稱號。
第五節秸稈青貯
青貯技術應用較早,我市早在50年代初雙橋農場就開始製作,以後每個奶牛場都設有專門為製作青貯種植的玉米、燕麥、甜高粱等,成為奶牛必備的飼料。作為肉牛喂青貯則是近幾年的事。青貯就是利用微生物厭氣發酵來保存其青綠飼料的營養。
製作青貯的適宜含水量為70左右,現在京郊種植的玉米,多數在收玉米棒後仍全株青綠,是良好的青貯原料。隻要及時收割,采取鍘碎、踩實、封嚴,在30~40小時內裝滿封好,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現在一般較大型的牛場都采用半地下式的土窖或磚砌窖,專業戶和個體養牛戶則多和氨化秸稈相結合,使作青貯與搞氨化一池兩用,如用長方形的青貯窖在起用時向陽的一頭先用,以防風防凍容易挖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