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養羊(1 / 3)

北京市郊區養羊曆史悠久,日益發展的工業生產對羊絨毛的需要,使養羊業由單一的肉食用途成為多種用途,皮、毛、絨和奶產品逐漸成為養羊業的重要產品。飼養綿山羊的經濟效益也逐漸提高。養羊遍及山區和平原鄉村,特別是發展絨山羊已成為山區農民致富的一條有效的生產門路。

第一節北京市養羊的曆史

一、1949年以前引人北京的羊種

1914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從美國引入“美利奴細毛羊”數百隻,在北平西山門頭村等地曾設場飼養。1927年以來,一些外國傳教士帶入一些奶山羊品種,有薩能羊、土根堡羊在北京地區飼養。194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贈送中國考力代羊1000隻,部分羊隻留在北京飼養。

以上這些羊種有的一直延續到1949年以後仍有零星飼養。但是,平原和山區農民飼養的是當地土種山綿羊,數量也不多。

二、1950年的養羊情況

1950年延慶縣政府以畜牧貸款方式扶植農民養羊,其他縣區特別是山區、半山區政府多有支持扶植農民養羊的政策和措施。但羊的發展數量有限。

三、羊種引進情況

1957年開始從蘇聯、我國新疆引進蘇聯美利奴細毛羊、高加索細毛羊、新疆細毛羊等品知,采用人工授精方法進行改良土種綿羊的工作。在門頭溝區齊家莊鄉江水河建羊場,現在這裏仍保留有新疆細毛羊1000餘隻。

四、1971年以後的引種工作

1971年至1976年先後從內蒙、黑龍江及新疆引進三北羊803隻,在平穀縣大華山公社、順義縣龍彎屯公社、海澱區北安河紅衛大隊、、懷柔縣喇叭溝門等地飼養。

1973年從內蒙古等地引進白山羊3000多隻,分別飼養在平穀縣、房山縣各500隻,延慶縣400隻,門頭溝、懷柔、密雲縣各600~700隻。

1974年巴基斯坦贈送我國紫羔皮羊7隻,飼養在房山縣上萬大隊。

1975年、1976年及1979年3年從山東省共引進青山羊6507隻。飼養在平穀縣1738隻,延慶縣948隻,密雲縣2557隻,懷柔縣465隻,順義縣499隻,分配給北京市公安13處300隻。到1980年3月統計全市尚存欄青山羊3114隻,存欄下降48.3%。

1978年生產5319張羔皮,平均每張售價2.30元;

1979年生產3射2張羔皮,平均每張售價1.62元;

1979年每隻羊(包括公羊)的產值隻有106元,經濟收入低是青山羊存欄下降的主要原因。現在密雲、順義、通縣等地仍有少量飼養。

第二節絨山羊的引進

1981年根據市長焦若愚、王憲同誌的安排,市畜牧局與市羊絨衫廠共同合作,從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鄆克托旗阿爾巴斯公社引進210隻種用阿爾巴斯白山羊,於1981年12月中旬順利運到:全部成活,分養在門頭溝區黃塔公社黃安坨大隊和懷柔縣八道河公社丁香溝兩個山區隊集中飼養。

用這種羊把北京當地低產的30萬隻山羊逐步改良成優質白山羊,為本市羊絨衫廠提供原料,生產名牌產品“雪蓮牌”羊絨衫。

1982年5月6~14日由市養兔公司組織人員先後走訪了遼寧省畜牧局、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蓋縣絨山羊育種站及省種羊場、縣白果絨山羊種羊場、陳屯公社黃哨大隊、羅屯公社羅屯大隊,在各點觀看了羊群,采集了絨毛樣,向有關部門索取了材料及照片。遂後,當年由遼寧省蓋縣引進了種羊740隻,飼養在房山縣蒲窪公社、平穀縣大華山公社、門頭溝區沿河城公社、密雲縣不老屯公社等地。

第三節奶山羊和澳新種羊的引進

一、奶山羊的引進

1981年至1984年,先後從陝西省富平縣、渭南縣、山西省洪洞縣、河北省唐山等地引進奶山羊10000餘隻,其中房山縣1450隻,密雲縣2050隻,延慶縣3550隻,門頭溝、懷柔、大興等縣區也引進奶山羊3000餘隻。

1986年10月房山縣葫蘆垡鄉從山東省梁山縣引進山東小尾寒羊450隻;1987年相繼又有昌平、延慶、門頭溝等縣區引進3473隻。其中2125隻(占61.2%)放養在山區飼養,因集體放牧飼養,目前僅在昌平縣老峪溝鄉尚保留一些小尾寒羊外,其他地方的羊已剩不多。

二、靈黃工程

是門頭溝區以靈山、黃草梁地區50個自然村15萬畝為基地,開發草山資源,飼養絨山羊的工程。是一項發展該地區畜牧生產,增加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工程,投資4)0多萬元,規劃從1989年至1991年共3年完成。1990年底累計養羊46861隻,其中商品羊12817隻,存欄34044隻。存欄羊中絨山羊有22784隻,占存欄羊總數的66.90。建有區級種羊場一座,存欄種羊500餘隻,鄉級種羊場4個,存欄種羊1000多隻,其中沿河城鄉250隻,齊家莊鄉400隻,清水鄉300隻,區齋堂配種站100隻。推廣了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以及顆粒飼料喂羊等項工作,同時改善了山區交通、通訊和人畜飲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