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完初乳
初乳具有從母體來的抗體,吃完初乳對犢牛的防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好購買生後7天以後的犢牛。如未吃完初乳,可喂給人工初乳,其調製辦法是:雞蛋2~3個、食鹽10克、魚肝油15克,放在0.5千克牛奶中充分攪拌,待食鹽溶解後即成。
(三)喂奶方法與用量
喂奶方法可用專門喂牛的奶壺,如沒有奶壺可用桶或盆,開始用時犢不會吸吮,可用兩個手指讓犢吸吮,慢慢將手指浸入奶中,犢牛可順著手指吸到牛奶,幾次訓練後即可自行吸吮。
代乳的製作方法:用脫脂奶粉70%、動物脂肪23%、乳糖5.5%、兩價磷酸鈣1.5%,每1千克代乳加四環素30毫克及適量維生素,喂人工乳時要兌6倍開水,待涼至33~360時即可喂用。
(四)早期補料
犢牛生後1周要訓練吃優質幹草,可設一草槽任其自由采食,生後15天左右訓練吃精料。開始時可喂些粥狀料,以後改為潮拌料,喂量由少到多,到一個月時喂到0.5千克左右,生後2個月可以少量喂些青貯並可開始放牧。
(五)供給充足的飲水
哺乳犢牛喂奶後1~2小時給一次35~36℃的溫開水,每次15千克左右,隨著體重的增加逐步增加飲水量,到1個月後可以自由飲水,但水質要清潔。
三、肉牛的育肥方法
(一)直線育肥法
犢牛斷奶後即轉入育肥階段的飼養法,其基本特點是始終保持較高的營養水平,從而保持較高的日增重,較早地達到屠宰體重,直線育肥在1~1.5歲出欄,出欄體重可達400~500千克。
直線育肥要求飼養期內日增重1000克,能在12個月出欄,日增重650克可在18個月出欄,日增重500克時可在24個月齡時出欄。
日增重高低和出欄時間早晚,關鍵在於營養物質供應情況,據通縣畜牧局肉牛辦公室的調查,奶公牛犢在全舍飼的情況下,飼養18個月全期用混合精料850千克氨化優質秸稈2000千克,體重可以達到500千克。
(二)後期催肥法
犢牛斷奶後,主要以青草、幹草、,樹葉、秸稈和農副產品為飼料,隻補給少量精料,在育肥後期90~120天內集中使用精料催肥,在催肥斯間日增重可達1000~1400克。
(三)青秸料育肥法
優質玉米青貯是育肥牛的好飼料,育成期初期每日喂給5~10千克,後期最高可日喂給20千克,到催肥期減少青貯喂量增加精料喂給量,也能取得較好的育肥效果。
(四)放養結合育肥法
有放牧條件的地區,犢牛生後6個月即可實行放牧,在放牧期間每日喂給1.5千克精料,據介紹這樣的方法平均每千克增重隻需2千克左右精料。
四、高檔肉牛的生產模式
北京的涉外飯店,每年需要大量高檔牛肉,這些牛肉都需進口,在市農林科學院綜合所肉牛研究室的主持下,在房山縣的豆店望楚大隊共同研究生產高檔牛肉,經過三年時間生產出了供四星級以上飯店使用的高檔牛肉。其生產模式是:
(一)一體化的科技服務體係
把科研、生產、推廣緊密結合起來,以組裝國內外技術為主,探討新技術為輔,實行飼養、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
(二)一條龍的生產體係
肉牛飼養、屠宰配套、產品儲存、檢測,不經牛場育肥不屠宰,不經檢測的產品不銷售。
(三)產品銷售一體化
產品直接和用戶見麵,不經中間環節,減少間接費用。
(四)一長製的經營體係
肉牛生產、屠宰加工、產品銷售、人員配備等等都由場長一人負責。各個環節實行聯產承包,經濟上實行綜合核算,防止相互矛盾,提高凝聚力。
現在平頭肉牛場仿照這一模式已取得效果,三信高檔肉牛有限公司也準備采用。
五、肉牛育肥的經濟效益
一般大型的肉牛場,按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把直接費(飼草、飼料、人工)、間接費、共詞生產費、折舊費和管理費等全部列入,估計每頭牛收益百元左右。專業戶購入架子牛一般飼養5~6個月體重可達400千克,全期需精料500千克,幹草500~750千克,全期需精料500千克,幹草500~750千克,扣除牛本費,草料費和其他開支,每頭可收益150~200元。購買犢牛育肥,飼養18個月需草料費700元,牛本費200元,其他費100元,純盈利200元。
在邊遠地區生產門路受限製,搞肉牛生產是一項很好的事業,如延慶縣沈家營鄉下郝莊是全鄉有名的貧困山村,全村35戶人口131人。1986年開始飼養肉牛到1卯0年累計養牛1425頭,出售商品牛1221頭總收入161.3萬元,獲利12萬多元,每頭牛平均獲利卯元。19卯年全村35戶有29戶養肉牛,累計飼養肉牛368頭,全年出售商品298頭,平均每戶出售肉牛8.5頭,每戶飼養肉牛收入884元,占全年總收入的70,成了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於養牛多肥料也多了,全村糧食畝產由300千克提高到400千克,現在成了有名的富裕村。
犛牛
犛牛是高寒牧區的原始品種,分布在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地區。為了增加新品種開拓新資源,1982年4月門頭溝區由甘肅引進20頭犛牛(公5頭、母15頭、
1984年2月又由青海引進101頭,運回途中死亡11頭,存活90頭(公17頭、母59頭、犢14頭)。同年1月份延慶縣也由四川省寶興縣引進24頭犛牛,安排在靳家堡鄉飼養,該地區海拔1000~1200米,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人為措施等等原因,當年死亡19頭,到1990年已全部死亡。
門頭溝區引進的兩批犛牛共110頭,集中飼養在靈山地區的江水河村,該地海拔1500~2300米,年平均氣溫60℃,為北京最冷的地區,草場麵積廣闊,屬於中山草甸和灌叢草場,草本植物禾本科占50%、豆科占20%、雜草占30%,草層覆蓋度95%以上,草高10~35厘米,草場條件較好。據觀察犛牛初來時喜食地皮草。合群性強野性很大,與其他牲畜相遇攻擊性強,曾有3匹放牧馬被頂死,不宜圈養常年放牧在山上,一般都棲息山頂,遇雪天精神活躍,氣溫高於160時則表現氣喘,不愛吃草,到1985年除死亡,宰殺和出售一部分外,實有78頭(公10頭、母59頭),現在除每日到村內飲水外,全部時間在山上活動。由於生產形不成規模,產品很少,放牧在山上無法管理,所以犛牛的性能得不到發揮,數量也沒有發展,更談不上經濟效益。隻能證明在靈山這類地區犛牛可以生長繁殖,但已對草場造成很大破壞。
為了觀察犛牛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門頭溝區畜牧局做了大量細致工作,有時要在麻醉後進行測量,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取得不少數據。
駱駝
駱駝原產在沙漠地區,是一種抗逆性非常強的動物,在北京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房山等山區。1949年以前北京城裏常有駱駝隊來往,一人拉5~7隻,駱駝形成一個長隊被稱為“拉駱駝”,主要將山區的煤和炭運進城市,平原個別地區也有飼養,基本上像對待耕牛一樣的使役。1951年全市有駱駝2105頭,到1973年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