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雜交改良,役牛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1978年全市已繁殖改良櫝牛2054頭.為了迅速擴大改良麵,1979年將郊區劃分為東、西兩個改良片,東片以夏洛來種牛改良,包括朝陽、通縣、順義、平穀、懷柔、昌平和密雲;西片以海福特種牛改良,包括海澱、豐台、石景山、門頭溝、大興、房山和延慶。全市共設27個基層點。
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役牛改良的普及麵較大,配種母牛數增加,受胎率也在提高,如延慶縣1973年配種母牛810頭,受胎率達到70,全縣26個公社有23公社搞了役牛雜交改良。為了配合役牛雜交改良,市政府決定由國營農場管理局所屬的公牛站,無償提供郊區冷凍精液,使缺少配種站的地區更好的開展了役牛的雜交改良工作。市畜牧獸醫站在東片以密雲為重點,西片以海澱為重點,進行具體指導,以點帶麵推動全市的役牛雜交改良工作。役牛的雜交改良不僅提高了役牛的使役價值,也為肉牛的發展建立了基礎。這些基點有的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能很好的開展工作,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這些點基本停止了工作。
肉牛
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牛的使役作用逐漸減少,而市場對牛肉的需要不斷增加,為適應新的形勢,養牛為了吃肉的肉牛生產逐漸興起,以肉用品種公牛改良役牛的;:作雖開展較早,但由於經濟效益低發展不快,主要是在肉牛市場上沒有優質優價政策,不論什麼牛都按老殘牛收購,因而挫傷了飼養肉牛的積極性。1979年第一批肉牛出口,為肉牛生產開拓了一條銷路。各地外購架子牛或奶牛公犢進行育肥,飼養量不斷增加,到1990年全市一年已出售肉牛5萬多頭。
據1990年統計,全市有肉牛41222頭,分布狀況如下:朝陽764頭,豐台225頭,海澱227頭,門頭溝557頭,昌平3859頭,順義3896頭,通縣18726頭,大興2372頭,房山2814頭,懷柔1274頭,延慶3695頭,礦區10頭。
一、肉牛的易地育肥
肉牛的易地育肥,顧名思義就是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進行牛的育肥。1980年房山縣竇店大隊由內蒙錫林郭勒盟購進23頭利木讚雜交一代架子牛,進行短期催肥後出欄,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結合當時大隊餘糧較多的情況,認為養牛為餘糧增值找到了出路,同時牛多糞多,糞可肥田(現已將牛糞先產生沼氣,然後再作肥料)促進糧畜良性循環,全大隊每個生產隊都建起了肉牛場,現共有15個牛場,全大隊一年可以出售3000頭左右的肉牛。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綜合所肉牛研究室的指導下,豆店大隊生產的牛肉已第一個打進了涉外飯店,1986年10月、11月和1988年3月曾先後5次邀請涉外飯店的中外廚師長、餐飲部經理和國內外專家教授;參加豆店大隊生產的牛肉品嚐鑒定,經過與不同牛肉樣品比較,從書麵的鑒定結果看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一致認為可以滿足四星級以上高檔飯店的需求。
其他縣區如通縣、延慶、平穀、大興等也都陸續建起了易地育肥肉牛場和專業戶。架子牛的來源也在擴大,除內蒙外,河南、山東、陝西、湖南都有引進。特別是通縣的肉牛業發展最快,通縣一個縣出售的肉牛頭數約占全市總出售量的40%~50%。以1990年為例,到9月底已完成交售肉牛任務的95外,全縣21個鄉每鄉都養肉牛,每個鄉平均交售肉牛65頭,最多的於家務和張灣都在1100頭以上,到9月底每鄉存欄肉牛平均933頭。
(一)易地育肥肉牛的優越性
草原地區草地麵積大,草資源豐富,可以充分發揮母牛的作用,提高繁殖率,大量生產架子牛,相應減少牛群頭數,加速牛群周轉,增加收益,防止越冬牛群數量過大,既可減少掉膘死亡等損失,又可保護草原。對農區則可利用大量秸稈和農副產品,變廢為寶,促進糧畜豐收,開拓生產門路,增加經濟效益,雙方都有好處。
(二)易地育肥應注意的問題
架子牛由甲地收購運至乙地育肥,中間需要經過許多環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損失甚至失敗。
架子牛的集中與運輸在各家各戶選好的架子牛,運前要集中到一地,有些牛常有戀牛戀群的習性,有的牛粗暴好鬥,集中時要耐心對待,防止打傷和相互頂撞。
牛群的趕運牛的集中地距運輸車站,事先要選好路線,路途的一切事宜要安排妥當,趕運時不可過急過快,否則易於疲乏不堪,中途發生跛行不能繼續行走,甚至發生死亡。裝車不論采取火車或汽車運輸,裝車前都不宜喂過多料和過多的水,車廂要依長短用木棍或鋼管分成格,防止刹車時碰傷,裝車時防止粗暴對待。注意安全運輸中要做好草料準備,尤其要注意人畜安全。
(三)架子牛的選擇
外貌要選擇發育均勻,四肢健壯,毛色有光澤,眼睛有神的健康牛。
品種最好選擇肉用品種的雜交一代牛,這種牛具有雜交優勢,生長發育快,好管理。
年齡在選擇架子牛時必須注意年齡,最好選1歲左右的牛。在沒有出生記錄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牙齒變化來區別。
性別在被選擇的架子牛中有公牛、閹公牛、育成母牛、成年未產犢母牛、經產母牛、淘汰牛,各種牛因其體況不同,發育階段不同,其增重效果和飼養效益各異,收購時要分別情況進行取舍和依質論價。
易地育肥牛的飼養
飼養易地牛育肥的經濟效益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飼養管理的影響最大,臠肥牛的成本中飼養費要占70%以上。
架子牛引進運,在飼養上要有一段過渡時期,使由草原放牧或一家一戶飼養的條件轉變為集中大群飼養。一般來說收購的架子牛都不@程度的營養較差,發育受阻,改變飼養管理條件後,會出現一段補償性的快速生長,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催其高速生長。
集中舍飼大型的肉牛場一般都采用舍飼的方式,飼喂時在舍內,其餘時間放在運動場,有的則用圍欄設一棚子,自由采食和飲水,如房山縣豆店12隊書場,采用圍欄育肥,其圍欄用鐵管焊成,總長40米,寬12米,雙列,每列四個圍欄,每個圍欄麵積60平方米,人字形頂棚,頂棚跨度11米,兩列間過道寬2米,每個圍欄可養育肥牛15~20頭,這樣每頭牛隻占3~4平方米,每人可管100~120頭牛比過去拴養提高4~5倍。
放養結合規模較大的牛場,采取前期放牧,後期催肥。規模較小的多采用放牧與棚飼補喂結合。
拴養專業戶或零散飼養者一般多采用拴養的方式,在門前或院內將牛拴上喂養。自繁自養由易地購買母牛自繁犢牛育肥,通縣西集鄉辛莊村於文山1988年由內蒙購入22頭母牛,搞自產犢育肥。
二、奶公牛犢育肥
全市約有6萬頭奶牛,每年可產生萬頭左右公犢,過去奶公牛犢初生後即被處理掉。為了增加育肥牛來源,自發展肉牛生產以來,奶公牛犢就成了一項肉牛來源。
奶牛場提供公犢的辦法,是每頭公犢牛生下後收費100元,每增加1天多收5元飼養費。有的用戶為節約開支就購買生後二三天的犢牛,這樣的犢牛因未吃完初乳,很容易患病死亡,最好買生後5~7天吃完初乳的犢牛,這樣的犢牛比較容易飼養。據通縣渠頭統計自1981~1989年共飼養奶犢公牛3560頭,成活率平均為93~96.5%。
(一)選擇健康犢
要選擇初生體重大,精神狀態好,毛色光澤,臍帶吸收良好,四肢健壯的犢牛。